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深圳特区报》:终归还是雾里看花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3-12/28/content_2736419.htm
    

慧 远
书名:一半是这里, 一半是欧洲 作者:余斌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 慧 远

至少在诸多事关生活艺术的细小方面,终是中华文化深通款曲,体贴人情,较之西洋文化更胜一筹啊……

余斌先生的新著《一半是这里,一半是欧洲》是一部游记,却又并非一部纯粹的游记——既没有一条有序的线索贯穿其中,更不见一般游记所常见的“指南”与“攻略”之类的信息汇集,而更多的却是在扯闲篇,诸如,法国人的贴面礼,洋人如何喝茶、怎样剔牙、在何处吸烟,以及欧洲宾馆房间里的被子、宿舍里的洗脚池,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叙事或谈人方面的文章,诚可谓内容既杂,长短不一,“像是杂牌军拒绝收编”。正如作者所说:“若笼而统之归为欧洲印象,则终归还是一个雾里看花。”但也惟其杂乱,行文显得旁逸斜出,却在不经意间成就了一番旅行的自然意趣。

余斌先生初到法国,首先让他“如临大敌”的,即是贴面礼。所谓“境由心造”,每逢一女当前,虽不至于抱头鼠窜,却也未免觉得“心中有鬼”,贴?还是不贴?常常令余先生思前想后,却难以定夺。另外,还有饭菜不分的西餐,在号称“美食国度”的法国,每天吃的却都是夹生饭——两相比较,余斌先生不得不承认,至少在诸多事关生活艺术的细小方面,终是中华文化深通款曲,体贴人情,较之西洋文化更胜一筹啊。当然,余斌先生所言及的如此种种,都是他初到异域时因生活细节的不便而造成的磕拌,本属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的事情,但是,这些日常琐屑在他写来却显得一波三折,兴味十足,字里行间,传达出一股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余斌先生总结自己旅行的经验,一曰行走,一曰登高。欧洲旧城的街道原本即大都保留着密如蛛网、一团乱麻的中世纪面貌,要想真正达成对这些地方记忆的实质性占有,唯有慢下来,安步当车,漫无目的地溜达,兴致勃勃地乱走。而登高望远则不仅能够看到每一处细节,甚而可得居高临下的宏观把握。或者干脆租一辆自行车,胡乱地骑行在迷宫般的巷道里,也同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个人骑车在老城里转悠,感受家的况味,体验一种恍若本地人的感觉,可谓深得旅行三昧,真个是快何如之?乐何如之?

余斌先生扯闲篇自然扯得幽默好玩、饶富趣味,而纯正的游记类文字也同样写得色彩斑斓、极有个性。在他笔下,那些古雅、曼妙的欧洲小城无不具备一种拟人化的性格,维罗那的秀丽窈窕、摇曳多姿,布鲁日的小巧玲珑、美轮美奂,辛特拉的安谧惬意、绿树成荫,维也纳的温婉柔媚、心满意足。另外,还有面色红润、笑靥如花的威尼斯,在一派浓艳、风姿绰约中另有一种妖冶,也正是因为这份妖冶,让他无端地想起故乡南京的十里秦淮——“不是现而今南京夫子庙秦淮河观光带,是前人描述的六朝金粉,笙歌繁华。”读过这样的文字,我不禁想到,嗯,我想像中的威尼斯正是这样的啊!

对于旅行,余斌先生以为,雾里看花也自有它的好处,虽然关注点多在鸡毛蒜皮,却暗合他“旅游就是轻倩地掠过”的定义。就像诗人徐志摩所吟唱过的那样:“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反倒更切近旅行的本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