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人民日报》:从异邦到自我——《寻羌——羌乡田野杂记》读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钟 年 《 人民日报 》( 2009年6月7日   08 版)

    


    《寻羌——羌乡田野杂记》(王明珂著,中华书局出版)是一本田野杂记,呈现了作者10多年来在羌族调查研究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作者的足迹遍布岷江上游、松潘、北川、茂县、汶川、理县、黑水等区域,他用镜头与文字记录下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神话传说。我们在作者的娓娓叙说里款款行来,会不由得赞叹“真如一壶好酒”。
    由于出版的时间恰逢汶川地震一周年,《寻羌》引起了广泛关注,作者也表示此书的写作是为了对羌族的社会文化重建有所贡献。作者在绝大多数国民甚至还没有听说过羌族的时候就开始了他的工作并坚持多年,只要有可能,每年都会争取到羌族地区住上一两个月。这本小书,实际有更大的企图。不仅仅想告诉人们羌族区域的地形、地貌和过去、现在,还想告诉人们作者对于什么是民族、什么是历史、什么是社会、什么是文化乃至于什么是人的追问和思索。
    在本书“自序”里,作者回忆了他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变。1994年夏他首次来大陆,一路跟随文献记载中的历史记忆,由北京到西安、西宁,最后来到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见到他硕士、博士论文中研究的羌族。面对真真实实的羌族,作者告诉我们:“然而便是在此,突然,前面那些历史臆想以及我二十年来的羌族研究成为一场空幻梦境。”作者讲了一个故事。他是在深夜进入羌寨的,想着自己终于住到一个与世隔绝、可能是从来没有外人到访的寨子,激动地久久难眠。可是第二天早上一张开眼,面前的景象却让他愣住了——天花板上贴的是台湾青春偶像林志颖的大幅海报。作者感到失望、荒谬,又觉得好笑,但就在如此的百感交集中,他从典范人类学之梦中惊醒过来。
    人类学以研究异文化为己任,追求科学、客观的描述,这本来不错,但由此付出的代价是,立体的、鲜活的人却不见了。被称作美国人类学之父的博厄斯在为学生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一书写的序言里就提出“我们必须理解生活于文化中的个人”,可惜这理想常被后世的人类学者忘却。好像人类学家一定要在理智和情感间做出选择,想写学术著作就要理智,掺入情感的作品只能算是个人游记。作者讲地理,描摹羌族的环境生态,但他更想展示在这空间里人们的现实活动;作者讲历史,包括讲传说神话,但他不会忘记从中抽绎出人们的深层心理。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好像也来到禹里羌乡,在农家院落,于树荫之下,和羌族朋友们或喝茶聊天,或把酒交心。
    不过,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了,书里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人,就是作者王明珂自己。《寻羌》全书是从“一元钱的命”开始的,这里提及作者第一次到汶川在街头算命的趣事,“一元钱的命”是一个小姑娘的,作者是“十元钱的命”。本书叙述的正是这位有“十元钱命”的人与其他各种命运的芸芸众生相遇的故事。作者在“自序”中提醒大家,此书“不只为了纪念一些骤然消逝的过去,而更希望借着它来呈现羌族独特之处——他们并无奇风异俗,只是有如一面诚实的镜子,映照着人们难以察觉的自我本相”。人类学家克拉克洪写过一本《人之镜》,表达的也是这层含义。他族和他人,就是我族和我们的镜子。
    《寻羌》让我们抛开概念,来到生活实地,这时的羌族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能喜能悲的活生生个体,是大写的人。从异邦到自我,也是从边缘到中心。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自我是人类心理宇宙的中心。我是一自我,彼亦一自我,众多的自我汇集到一起,难道还不是宇宙的中心?作者告诉我们,有时他身在台湾,一闭上眼,羌族地区的山川和人物就会浮现在眼前。或许此时,羌族朋友也在想念作者吧。其实,谁在想谁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与他的羌族朋友有相互缠绕的历史,有共同分享的记忆,还有难分彼此的自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