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徐可:近代天津卫的浮世绘——冯骥才《俗世奇人(足本)》读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徐可 参加讨论


    冯骥才先生不以小小说(或称“微小说” )写作为主业,然而他却偏好这种文体,不但写下了大量小小说精品,而且对小小说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可以说,他既有实践也有理论。他的观点基本体现在《小小说不小》这篇文章中。文章不长,才七百多字,可以说几乎句句皆金句。
    我大概归纳一下,他的观点基本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小说不是短小说。它是独立的、艺术的、有尊严的存在。它有非常个性化的规律与方式。比起长中短篇,它更需要小中见大,点石成金,咫尺万里,弦外之音” 。这是从文体上明确小小说的身份。第二,小小说“它不是来自生活的边边角角,而是生活的核心与深层。它的产生是纷纭的生活在一个点上的爆发。它来自一个深刻的发现,一种非凡的悟性和艺术上的独出心裁” 。这是谈小小说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确定。第三,小小说“它的特征是灵巧和精练;它忌讳的是轻巧和浅显。巧合和意外是它最常用的手段。……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味无穷。所以,结尾常常是小小说的‘眼’ ” 。“小小说是以故事见长的,但小小说不是故事。要想区别于故事,一半还要靠文本与文字上的审美。在这一点上,每个人都可以极力发挥自己,因为艺术的空间都是留给个性的。 ”这是从写作技巧层面谈小小说的写作。
    冯骥才小小说创作成果颇丰, 《俗世奇人(足本)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就是他近年来小小说创作成果的一个集中体现。这个版本在原先的《俗世奇人》基础上增补18篇新作,并收录他亲手绘制的39幅插图,使这本小说集图文并茂,更加精彩。
    《俗世奇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善于讲故事,故事性很强。这当然是冯骥才一贯的特点,也是他对小小说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执著追求。冯骥才说:“把故事写绝了是古人的第一能耐。故而我始终盯住故事。 ” 《俗世奇人》以清末民初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讲述一个人物的传奇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冯骥才也许甚至不是故事的创作者,而只是个故事的收集者、整理者和转述者。天津卫本是一个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这种地方的优势首先在于故事多,其次在于讲故事的人多。天津卫是一个典型的市民社会,小老百姓忙碌一天后,以讲故事来缓解筋骨和情绪。天津的民间通俗文化,可以说比任何城市都要发达,相声、曲艺、杂耍、故事……都是天津人的家常便饭。他的故事线条清晰,情节精彩,惟妙惟肖,人物音容跃然纸上。 《俗世奇人》共有36个人物的故事,篇幅虽短,但故事完整,中间的过渡和转折也有明确的交代。这组故事,写出生活在天津的诸般奇人妙事。冯骥才掌握了这么多写小说的材料,倘若换作旁人,每一个都可以写成短篇甚至中篇,可是他却以如此简短的篇幅将它们使用出来,每一篇都是高度浓缩的精品。
    但是正如冯骥才所说,“小小说不是故事” ,光会讲故事还不行,小小说的最高境界是意味无穷。所以,成功的小小说要有神,要有魂。 《俗世奇人》的“神”“魂”在哪里?我认为,就在一个“奇”字上,也就是他笔下这些“奇人”与众不同之处。“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 ”“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 ”这些人物,人人都有一手绝活。比如,正骨医生苏金散,双手“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 ,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 ( 《苏七块》 ) ;粉刷匠“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全身绝没有一个白点( 《刷子李》 ) ;泥人张从鞋底上抠下一块泥巴便能单手捏出活人嘴脸( 《泥人张》 ) ;造假画的黄三爷以假乱真耍得行家丢了饭碗( 《蓝眼》 ) ;等等。
    冯骥才笔下的“奇” ,还表现在他善于设置悬念,最后又巧妙地解开悬念,这在相声中叫做“抖包袱” 。天津盛产相声,冯骥才从小在天津长大,对这一手法显然了然于胸。他在小小说中借鉴运用了相声“抖包袱”的手法,每一篇作品中必定有一个“眼” ,那就是它的“包袱” 。刷子李的徒弟曹小三终于发现师傅裤子上有一个白点,黄豆大小。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当我们读到这儿,也不禁跟小三一样在心里暗暗叹一口长气。可是且慢!你再仔细瞧瞧,原来是抽烟时不小心烧的一个小洞,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 《刷子李》 )神医王十二路遇一铁匠,铁渣子崩进眼睛里,扎在眼球上。大马路上,没有任何药物和医疗器械,这样的手术怎么做?只见他两边一瞧,快步跑到一家洋货店,从墙上随手摘下一样东西,跑回来就把扎在铁匠眼球上的铁渣吸出来了,那是什么?原来是一块吸铁石。 ( 《神医王十二》 )苏七块坚持收取贫苦三轮车夫的诊费,转手却还给了暗中帮助车夫的牙医华大夫,并说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的这规矩不能改! ” ( 《苏七块》 )华大夫琢磨了三天三夜也没琢磨透这话的深意,我相信不少读者看到此处也要琢磨一番。这些“包袱”强化了小说人物的神奇性和故事的传奇性,使作品更加回味无穷。
    冯骥才的作品风格,颇具古典传奇色彩,带有冯梦龙“三言两拍”和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笔意。冯骥才喜用也善用天津方言,他的人物对话中,往往用的是纯粹的“天津话” ,包括俗语、俚语等;他的叙述语言也带有浓郁的“津味” ,叙述语言与对话语言融为一体,强化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他的讲述颇类天津特产单口相声,往往让人忍俊不禁,这种风格也正与天津这座市井城市相匹配。天津方言与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结合在一起,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
    冯骥才写《俗世奇人》 ,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近代天津卫的“浮世绘” ,既是对天津人集体性格的记录,也是对天津城近代历史的记录。我想,这也许就是他写作《俗世奇人》的旨意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