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南方都市报》:探头探脑窥农园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8年05月18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石声汉农史论文集》,石声汉著,中华书局2008年2月版,38.00元。

    
沈胜衣□自由撰稿人,广东
    有位网友说,他买《石声汉农史论文集》的一个特别原因,是被书前图版中作者一方独特的“六面印”(印石六面都刻了闲文“画桥碧荫”等)所吸引。
    这当然是“余兴”之属,却也从侧面说明石声汉的多面手本领:他是植物学家、生物学家,多有撰述;更是著名的农史学家,校释、辑佚了一批重要农史资料著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他受过现代西方科学训练,而又传统学养深厚,深诣古代文献考据整理的诸种方法,还在农史之外做过其他古籍的研究,又擅诗词,能篆刻;他对古文字学、语音学等皆有素养,还曾将中国古代农学名著译成英文、又将西方生物学名著译成中文;他有“卓越的写作能力”,写过一些诗词故事和科普读物,等等。我一直感叹,民国时期是政治上的乱世、文化上的盛世,总能培养出学贯古今中西的全才式博学之士。石声汉只是当年群星中不大的一颗而已,却也足反衬曾经的星空璀璨。
    石声汉一九七一年去世,《石声汉农史论文集》至今终于由他的子女编辑整理出版,属于冷僻之书,却是让人欣喜的佳著。
    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的植物内容——石声汉的本业专长就是这方面,再加上他广泛、细致地爬疏、考证古籍,所谈乃更可信服。比如《试论我国人民最早对甘蔗与棉花的利用》、《明末以前棉及棉织品输入的史迹》,都分析了我曾留意的一个问题:一些古代文献和今人研究,会将“木绵”(树棉或草棉)与“木棉”(攀枝花)混为一谈,原因是“木绵”固然供纺织用,但“木棉”的种絮也是一种“绵”,且两者都是早就在南方种植、进入史料的,导致彼此混淆。这个问题,此前读到的孙机《我国古代的草绵和木棉》,《齐民要术校释》的缪启愉释文等,都有探究,但不如石声汉引用的丰富、论述的详细,且独到地借助文字学、音义学的方法,厘清各种异名和说法,勾勒出两者在实物种植中和在文字记载中的发展。
    以文字学证植物学、农学,以现代科学接续《尔雅》《说文解字》的学术传统,最突出的是《苗-秀-实》一文,按植物的各个阶段,分别解释“苗”、“秧”、“花”、“荣”、“秀”、“实”、“果”、“穗”等等(及它们的异体字),将文与史与科学融于一炉,别致而精彩,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是又有趣又扎实的好文章。
    其他方面,除了一些专题论述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压轴的三篇综论:《从〈齐民要术〉看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知识》,《中国古代农书评介》,《中国农学遗产要略》。这实际上是三本书,全面回顾、总结、介绍了相关主题,清条理,明概况(附录的《中国农书系统图》、《中国古代农书重要内容演进表》是很好的补充),汇集之全,探索之深,实堪称农史方面造福后世的扛鼎之作,其中成绩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只简单地说:后来者无论求知还是求趣,无论要继续深入还是取巧借用,都大可进入这三座宝库发掘获益。
    说实话,我不事稼穑,单纯生产技术性的“农事”并不合我兴味;而石声汉在讨论“农书”时,则将我喜欢的遣兴欣赏类、文学辞藻类“花谱”“果谱”排除在外。他重在民生实用,自然是对的,但双重意义上的门外汉如我者,却也可怀着敬重向往,向他的农园探头探脑一番,拾取来自昔年的蔗风棉影,获得一些愉悦的新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