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间忠实离开我们已盈年将至。怀念忠实就不能不回眸他所走过的文学征途。而在探究他的文学之路时,就又不能不提及一个人,那便是人民作家赵树理。 赵树理同陈忠实并不相识,更无师传之缘,但陈忠实却是赵树理的一名私淑弟子,并因此而圆了他一生的文学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主写农村题材的作家中,有尽人皆知的“三巨头”,即赵树理、柳青、周立波。他们的文学思想、创作道路、生活方式和艺术追求都对后起作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切的影响,其中就包括陈忠实。也许是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相似所致,在陈忠实的创作道路上更多见柳青文学的钤印,于是,人们便自然认为柳青当为陈忠实的文学教父。这是事实,却也不尽然,因为在陈忠实的创作经历和文学道路上,赵树理的示范功能与榜样作用同样多有见诸。 周扬曾说:“赵树理文好人也好。”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文好与人好从来就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其最为典范的体现,就是与生活水乳交融,同人民心心相印,将文学创作当作革命工作的一部分和为人民服务的切入点,在创作中不仅毫无个人功利可言,而且始终满含激情与深情,讴歌时代,礼赞生活,表现人民大众的创造才能与奉献精神。 是呀,人民群众在赵树理的心目中就是天,就是地,就是至上和至尊。他时时刻刻都在跟他们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为他们的生活着想,替他们的福祉谋划。当长篇小说《三里湾》行将脱稿之际,几家大牌出版社都来“抢”稿,但赵树理统统拒绝了,他郑重其事地把稿子交给了小小的通俗文艺出版社。有人不解地问:“这个出版社名气小、规格低、稿费少,为什么偏要把稿子送给他们出版呢?”赵树理莞尔笑道:“我不管这些,我只知道这个小出版社是专门面向广大群众的。冲这一点,我就决意要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送给它。至于稿酬高低,那更无所谓了,我倒是希望付给我的稿酬再低一些。因为稿酬低了,书的成本就低了。成本低了,书的定价也就相应地会更便宜些。这样一来,不就减轻了群众购书的经济负担么!” 没承想,赵树理的这一愿景不但惠及了广大读者,特别是他的广大农民朋友,而且还激发了一些农村青年的文学创作热情。此中,就有陈忠实。 生长在关中农村的陈忠实,世代都过着农耕生活,并多有生存之蹇与衣食之忧。特别是高考落第之后,陈忠实说,此生“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似乎别无选择。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为什么会在失意和茫然之时选择文学创作之路呢?唯一的触媒和动因,就是赵树理和他那本在农村广泛流传的《三里湾》。这部长篇小说竟然是陈忠实平生所阅读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在此之前,他完全不知道文学为何物,更不要说当作家了。正是在阅读《三里湾》的兴奋和激动中,陈忠实怦然心动,豁然拿起笔,满怀期冀地写下他平生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陈忠实说:“我这一生的全部有幸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始的。”直到半个世纪之后的2015年,业已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陈忠实,还深情地忆念道,在阅读《三里湾》后,“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这时候的赵树理在我心目中已经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我人生历程中所发生的第一次崇拜就在这时候,他是赵树理”。 《桃园风波》虽然只是一篇四千字不到的短篇小说,但对于陈忠实一生的创作来说却极其重要。如若没有这篇小说的成功,或许陈忠实就不会走上文学之路。在写作这篇小说之前,作为中学生的陈忠实刚刚因为两首诗的作文作业而受到语文老师的劣评——“要自己独立写作”,就是说他的诗作大有抄袭之嫌。陈忠实懊恼至极,自卑至极,失落至极,“我已经做好了接受开除的思想准备。这样受罪的念书生活再加上屈辱,我已不再留恋”。 然而就在陈忠实要与文学分道扬镳的时候,《桃园风波》给他的人生带来了转机。这篇小说深受赵树理的启发,写得真切、生动,故事腾挪起伏,人物栩栩如生,就连小说中的人名都颇具赵树理的风味。这篇小说同样是语文作业,却给陈忠实带来无限风光,不但受到老师的表扬,成为全市中学生的优秀作文,语文老师还亲自以正楷抄一遍,推荐给《延河》杂志发表。从此,陈忠实与文学结缘了,一步步地走上了作家的道路。他后来回忆道:那天,“走进教研室,见里面坐着两位老师,一男一女。车老师说,‘二两壶’‘钱串子’来了。两位老师看看我,哈哈笑了。我不知所以,脸上发烧”。原来,“‘二两壶’和‘钱串子’是《桃园风波》小说中两个人物的绰号。我当时顶崇拜赵树理,他小说的人物都有外号,极有趣,我就是记不住人物的名字而能记住外号,于是我也给我故事里的人物用上外号了”。陈忠实说:“我那时还不知道投稿,第一次听说了《延河》。多年以后,当我走进《延河》编辑部的大门并且在《延河》上发表作品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车老师曾为我抄写并投寄过的第一篇稿。” 文学创作是生活升华与感情燃烧的产物,它不易师传,但却极易感悟和濡化。几乎所有知名作家的创作道路都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在他们的成长与成名过程中,必定都会留下自己所崇拜的前代作家及其作品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并由此矢志难忘,他们心怀信念与快意地从事创作,成就一生的文学事业。赵树理之于陈忠实,就是这样。 (作者:艾斐,系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