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婚恋叙事中的价值选择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宋家宏 参加讨论


    刘平勇中篇小说《欲说还休》,《中国作家》2017年第7期 
    中篇小说《欲说还休》写的是婚姻与爱情,作者刘平勇采用平实、朴素的叙事,讲述凡俗人生的故事。小说的叙事者我——英子,正和丈夫闹离婚,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说父亲病重,话都说不清楚了,含混中却念叨着另一个女人的名字。父母平素相亲相爱,是人们欣羡的情感楷模。为什么父亲在生命垂危之际,却暴露出内心隐藏着另一个女人的秘密?那个被父亲至死不忘的黄水仙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小说开篇即构成了一个有吸引力的悬念,接下来作者并未直奔主题,解开迷惑,而是展开了父女两代的婚姻与爱情书写。这一巧妙的构思是小说成功的重要原因。
    小说展开的内容包含着两条线索,一是解“谜”,父亲心中的黄水仙究竟是谁?这条线索的叙述主要围绕着父亲与母亲的人生经历、感情追忆,以及寻找黄水仙其人。这一线索构成了小说的显性结构,但作者着墨并不多,许多内容是回忆与侧面描写完成的。二是英子自己的家庭生活变迁,包括英子面对艰难生活的拼搏与努力、丈夫的无能与堕落、与女儿的冲突。两条线索共同展示了社会变迁中,一个小县城的丰富景观,写得鲜活、生动,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可以看出作家对他所写生活极为熟悉,两条线索的交织也自然流畅,不露痕迹。
    一部现实主义的中篇小说,能写活一两个人物,使之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从中能看出某些人物的影子,引发读者的思考和琢磨,可以说就达到了小说写作的部分目的。小说《欲说还休》的人物塑造很有特点,涉及到的几个人物都有其生动之处,作者在人物刻画方面显示出了其写作20余年积累的艺术功力。
    在这些人物中,我以为父亲形象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这一人物作者着墨并不多,却很生动,有个性,且有心理的深度。小说中的父亲留给读者的表层印象是重病中躺在床上,却仍然含混不清地不断念叨一个陌生女人的名字。但读完小说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汉子,是一个对自己的生活有梦想的人,也是一个脚踏实地、不向命运屈服的人。他对自己的婚姻与爱情有追求、有期盼,黄水仙在他处于困境之时帮助过他,他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遗憾的是一生都没有得到这样报答她的机会。黄水仙就这样成为了父亲的梦中情人,或许这也是父亲对她惟一的报答方式。
    当父亲明白自己卑微的处境不可能实现爱情的梦想时,能够发乎情、止乎理,把“女神”永远存留于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不能忘却这段情意。他选择英子的母亲完成了自己的爱情与婚姻,因为妻子与他心中的女神有共同的长相与神情——这看似对英子的母亲有所不公,但父亲的确把一生的爱都给了这位妻子。所以,他们的夫妻关系才能成为乡亲们敬仰的对象,英子的母亲也深为感动。
    刘平勇在对夫妻关系的生动描写中,其实已经从客观意义上提出了问题,引领读者思考:一个男人的一生真的只能爱一个女人吗?刘平勇在琢磨这个问题时,又有所犹疑,所以他把英子父亲对黄水仙的感情在小说结束时更明确地引向了“报恩之义”之上了。我以为,如果更深入地往“情”的复杂性上开掘,可能会使小说人物的心理更有深度,也更有特色。相比较而言,作家着力描写的人物英子有性格却缺乏心理深度,她的坚强描写表面化,最后的屈从与其坚强的性格不大吻合,其间的转换少了些艺术描写的逻辑。
    此外,围绕两条线索,小说所展开的内容相当丰富,父女两代都要面对企业倒闭、下岗的生活突变,父亲依靠自己的勤奋与手艺,依然能过着安然平静的生活。因为有爱,父辈的婚姻牢不可破,清贫并没有改变家庭的温馨。女儿英子也遭遇了下岗的困境,她坚强奋起,丈夫李寿喜却一蹶不振,最终滑向堕落的深渊。尽管李寿喜这个人物有些漫画化,却是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他虽然没有出生于大富人家,但却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死要面子,一无所能。他只能被体制养起来,表面风光其实平庸地了此一生,一旦下岗就只有沉沦这一条路。
    在社会的转型时期,我们见过许多李寿喜一类的人。他与英子的离婚是必然的选择,他们的婚姻没有共同价值观作为基础,也没有产生不可分离的爱情。一开始,英子欲离婚而不得,李寿喜缠住了她,他要的是英子的钱,也不会对女儿尽应尽的责任。这些描写使一篇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拓展了内部的空间,写出了人在面对生活突变、遭遇困境时的选择,揭示了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
    人性在平静而常态的生活中是不大容易暴露其深层内涵的,而在突变的非常态下,就会自然地显露出来。刘平勇把两代人的家庭、婚姻置于非常态之下,思考人性的维度。他赞美老一代的勤奋、忠诚、相亲相爱,面对困境有所作为。而对无所作为、得过且过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小说名为《欲说还休》,似乎包含了作者自己还有些说不清楚的意思,其实小说已经说得很清楚,甚至有点过于清楚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