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黄国辉:化繁为简的精神重生——读孙惠芬《寻找张展》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文学》 黄国辉 参加讨论


    一本杂志读一个月,但一部小说却可以留驻心里很长时间,也许会是一辈子。至少我拿到一六年七月的《人民文学》以来,孙惠芬的小说《寻找张展》便一直萦怀不去。
    孙惠芬老师的小说以人物关系见长,同样首发在《人民文学》的《后上塘书》,以及与《寻找张展》文本本身有着密切联系的《致无尽关系》,都是她立足于农村生活现状,挖掘人物关系和命运的典型之作。在《致无尽关系》里,抽丝剥茧地展现人物关系图谱,把人物复杂关系下的心理描述的不温不火,却又如油煎火燎般虐心。过年回家本是举家团圆的好日子,但在细微敏感的人际关系撕扯之下意兴索然,农村文化中司空见惯的琐事,一经像摊开画纸一样铺展开来,各种人物各种关系各种心思便跳将出来、立体起来。这一幅画卷其实多少年来一直在延展,但农村出生但又有城市视角的“我”而言,这无尽的关系,似乎便有如无尽的烦恼和枷锁,你爱它,却也怨它,但又离不开它。说到底,这关系便是在文化的泥土下盘根错结长成的,无所谓爱和怨,因为只要是在土里,它们虽然乱,但始终是活结。
    而此次在《寻找张展》里,孙惠芬老师把目光从无从解结的农村转向了城市生活,而且这里的张展,似乎本身就是一个死结。
    张展在小说前半部充满了神秘感,外围的了解和打探无从深入张展本人的内心,但又编织了一个专属于张展的笼子,杂乱的信息看似毫无章法,却又一步步地走向真相本身。这个包含真相的笼子四处透风,而真实的张展就在其中。
    作家善于书写农村生活,善于书写农村深藏的劣根性和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巨大的隐痛。这次,她把笔头指向了城市生活中可怕的小农意识。因为张展是城市中成长起来的新个体,但他的童年一直被隐没在被官僚和权力充斥着的环境之中;最为亲近的大姨的女儿梦梅殒命车前,却因为肇事的是与自己爸爸的政治命运息息相关的政府官员而不了了之;因为爸爸被全家寄予了仕途向上的希望,自己也成了被极力呵护的对象,但又同时体会着亲人间或因忌而生的怨怒、或因哀而生的无奈;自己与一个自食其力的黑脸男孩儿的纯真友谊,也会因父母的反对而猝然梦碎,甚至不惜引入官权横加干涉……命运不在自己手中,而在满脑子官本位思想、不再想过“穷日子”尝“穷滋味”的父母手中。在张展身上,在那个信息不断被放大、秘密也越来越多的张展身上,最终真相指向的,其实就是他被套在“无尽关系”之中的坎坷命运。
    简单幸福的日子对于张展来说是奢侈的,他从小就被周围的目光和期待锁住,挣脱不得。命运从来不往他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哪怕是一个孩子想感受到的小幸福也难有一次。可父亲的去世,却成了他命运轨迹的转折点。父亲是被一家人寄予期望的重心,可以说,在父亲去世之前,张展没有一个完整的自己,他的一切,也许缘自内心,但最终都毁于父母之爱。在张展最后的邮件里,每一部分都是以“我的”命题,似乎也说明了只是在此时,在一个真正独立的张展心里,那个完整、性情、懂得爱与尊重的“我”才真正回归。
    会有多少真情被埋没在可怕而偏执和观念之下,多少纯洁的心灵被扼杀在功利和愚昧之中。作者把小说的多半篇幅以张展邮件自述的形式展开,使小说文本的结构变得简单直接,不以情节见长,但随着各种悬念的逐个解开,每一个悬念又都指向张展内心深入的一处苦痛。除了为张展不公和痛惜之外,我们似乎也该为造就这一切的环境和观念痛惜。亲人之间那些最原始的爱和关怀都哪儿去了?张展爸爸从农村出来时想做一个木匠的初心哪儿去了?朋友之间的信任与托付何处再寻?从小生活在母亲对权势的渴望之中,生活在父亲与血脉保持关系和对现实利益追求的矛盾之中,不能指望每一个在如此残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都如张展一般能最终依靠天赋和早熟自省,所以说,张展于作者看来,更多是一个理想的模型,生性淳朴,对现实不公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有天赋,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和纠偏能力。小说于作者和张展而言,都是经历了一次化繁为简的精神重生。
    但是仅仅如此吗,把希望寄望于个体?不。正如张展在爸爸的画中画了水草小鱼小虾,他不仅希望爸爸这个个体的灵魂有所归宿,也希望更多地看到自由、自然、平等。《寻找张展》,这可能才是作者真正期待寻找到的真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