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谢尚发:《万兽之夜》,自戕与施害并受害的现代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同代人》 谢尚发 参加讨论


    《万兽之夜》中并没有兽,而只有人,以及由他们所组成的“世界”,所构建的“生活”。然而这人,却是“人而兽,兽而人”的人;这“世界”和“生活”,却是真实地当下着的,也是当下地真实着的,其所彰显的乃是“非兽而人”的种种,同样也是“非人而兽”的种种。读罢整个小说,依稀所看到的,是孙频在《万兽之夜》中试图努力描摹的,那样一个“既是人,也是兽;既非人,亦非兽”的“亦人亦兽”的生活。用“异化”命名之,略显学究气;用“变形”概括之,又略显言不符实。我更想用“自戕与施害的受害者”来称呼他们,并以此来观察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那正是孙频想要讲述的故事,并且希望从中抽丝剥茧般地,发见人性的隐秘、探究时代的奥妙。
    整个小说的故事很简单,结构是典型的“双线型”,用了一个怪诞而略令人惊愕的相遇,捏合在了一起,互相映衬、说明,也互相纠缠、催发。李成静因分居两地遭到男友的劈腿,为了挽救这一场已经被宣告寿终正寝的爱情,远赴北方寒冷的城市,却恰好遇到了偷衣服的小秦。小秦的生活轨迹是被父亲书写的,因为倒腾着赚钱,批发袜子、办养鸡场、贩卖西瓜木柴,最后贷款办了一个铸铁厂。一再失败后,仍旧不认命,又以高利贷之名非法集资,将村人们的养老金、娶妻钱等等席卷一空,却最终颗粒无收。为躲债而不停搬家,还召回女儿守家。李成静和小秦萍水相逢,却相跟着去其家住了一晚,却经历了人生的大“事件”——讨债人上门讨债。然而两个憨厚老实的讨债人,只不过是千千万万在“讨债”中存了念想的农民而已。他们没有想到绑架,然而李成静因为失败的爱情,宁愿“作假成真”,却被男友当成“胡闹”,不惜挥刀砍伤自己的胳膊,以自戕的方式来宣誓“非假乃真”的事实。然而“被绑架”,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假着的真,还是真着的假?真真假假,别说男友,就是李成静自己,也难以分清楚吧?故事的结局,讨债人看催债无望,只得离去。小秦冲上阁楼,床上睡着的母亲已经死去,那个基督教福音的小册子滑落在地;留下本来希望带领村人挣钱,却反而害了村人的残疾父亲——讨债人弄瞎了他的眼睛,砍伤了他的身体。
    李成静的自戕,无疑宣誓了现代人“富足而奢靡的痛苦和不幸”,他们因爱情而多少显得有些“无故寻仇觅恨”的痴傻;同样地,李成静的自戕,也彰显了现代人“现实虚无感”和“无可救药的孤独”,他们越是摆脱虚无和孤独,越是落入虚无和孤独的深渊之中,难以自拔。小秦的父亲是施害者,然而也同样是受害者。让小秦的父亲综合了施害者和受害者的角色,孙频显然再一次把她的“狠劲儿”给展现了出来——到底谁是受害者,谁是施害者?那施害者所加诸于受害者的种种,不正是施害者本身所承受的种种吗?而这施害与受害的两面一体的逻辑,不恰好正是李成静的“自戕行为”吗?于是,自戕以施害者和受害者的双重角色,阐释了现代人的荒诞、悖谬与可怜可悲。因此,两条线索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存在,是现代人生活的硬币之两面。就这一点而言,孙频是在“用文学把当代永远地历史化”了。
    小说是典型的双线结构,然而两条线索的交融却令人惊愕——小秦偷了李成静的衣服。这恰好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生活场景”。于是牵扯出贫穷和富足的思考,牵扯出小秦的父母的故事,牵扯出那么多社会万象的故事。只是,小说原有的内容,膨胀了整个文本,从而略显驳杂且芜乱。开首处一直心心念念的“哲学家的言说”竟然和文本有些游离,且在后面的故事中,消失不见——仅仅是为了拿来说明李成静的痛苦和孤独?还是彰显哲学家的妄想与荒诞?但是对于小说而言,轻易恐怕不敢这样来动用一个“哲学资源”,处理好了就是《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处理不好就会显得有“鸡肋”之嫌。与此同时,那些宏达的概念也没有得到更好的阐发,缺乏细节的支撑——赵同所谓的自由,轻易地就被挪在了现代人的自私上,并且以偷情有夫之妇来解释这种自由,有点儿大词小用的嫌疑,也有点儿自说自话的感觉,甚至有点儿太过于自负而显示出一种“批判的矫情”来。
    第三点,穷人和富人的思考,同样如此,有点儿点到即止、不痛不痒的感觉,仅仅用了李成静的一些自我感觉中的反思,去印证了“做一个好人的感觉真好”,没有细节的支撑,也没有人物来进行诠释。富裕和贫瘠,时代的两个巨大主题,加上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真没想到孙频如此轻易地就写了。总觉得有点儿轻描淡写的味道,想要再多看一些,然而故事却已经转到了另外的情节上去了。第四点,基督教的种种描写,尤其是小册子上内容的大段引用。这种插入虽然对于小秦父母的状况有一定的揭示意义,但是总觉得有点儿扭拧,结合不太好。这原因,大概也是不能有细节的支撑导致的。小秦母亲为何信仰上了基督教,仅仅是因为躲避债务和讨债人的追杀?她的信仰里,还有着别样的东西没有?随着小册子的掉落,似乎已经宣告了,基督教的失灵,她仍旧得重回冷冰冰的现实世界。总觉得,过多地引用了基督教的训示,有扩大化的嫌疑,也有缩小化的嫌疑。扩大化,是把小秦父母的故事放在了原罪、救赎、宽容以及博爱等层面上来看了;缩小了,是把基督教的理解,最起码把中国的基督教情况给简化了,尤其是当下很多人信仰基督教的实际情况给简化了。我仍旧以为,写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造成的影响,最成功的,要算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上算着,还可以列出莫言的《丰乳肥臀》,那都算是大手笔了,也贴切,有细节、故事等的支撑,更有人物的诠释。孙频在一个中篇的篇幅当中,如此兴师动众地搬来基督教,似乎有点儿驳杂的嫌疑。自然,放在小秦父母的生活中,也未为不可,只是略显生硬了点儿。那不是自然而然的生活和故事,而是为了怎么样而怎么样的存在。第五点,李成静的故事最起码在前面7节中是饱满的,也让人觉得,小秦的故事只不过是为了成全李成静的故事,只有在小秦的故事中,李成静的故事才会是更加圆满的,才给李成静一个自戕的理由和机会,以便让失败的北方之行有一个收尾。然而第8节确实让人读了有些突兀的感觉,故事怎么就一下子从李成静转向了小秦的父母?尤其是那个读者基督教小册子的小秦的母亲,以及她最后的死?难道前面李成静的故事,只是为了反衬小秦父母的故事?只是一个铺垫?倘若如此,铺垫未免太过于冗长了。
    总之,读完之后,感觉如下:孙频的野心太大,试图在一篇小说中,去触及并试图理解、阐释那么多的问题,终究小扁担太小,挑不动太行和王屋二山,累断了扁担不说,也把那挑夫累的够呛,弄不好,闪了腰也说不准。我倒建议,不如两条线索合一,用一个为另外一个服务,把一个事情说清楚弄明白,分析得透彻见底,行有余力,再去另外一条线索上深入开掘,两不误,也透亮不少。毕竟,路总要一步一步走,饭总要一口一口吃,人常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是?何妨慢一点儿,再慢一点儿,让一篇小说承担一个任务,把另一个任务,交给另一篇小说去。自然,长篇小说是无所谓的,体量大、气势足,可以施展拳脚的地方不少。然而中篇,其实最难写,写多了,累人不说,还有点儿漫天撒网的感觉;写少了,就被说成是短篇的注水版,有点儿故意拉长的嫌疑。想想,孙频倒也挺为难的。但是,知难而进,不正是一个优秀作家的高贵品格吗?
    如果第8节调整一下,把落脚点重新放在李成静身上,让她看到宣称出门躲债的父母居然寝卧于阁楼上之后,有一个自我的反应,给她的北方之行一个最终的落脚点,是不是更好呢?不知孙频意下如何?
    作者:谢尚发,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