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自传研究方法:教育改革的内在力量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 吴奇 参加讨论

自传研究方法:教育改革的内在力量

——读《教师研究中的自传研究方法》    

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但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遇到了瓶颈。原因之一,就是缺少更多的教育家型的教师。成为教育家型教师途径很多,但陈雨亭博士在《教师研究中的自传研究方法》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路径,即自传研究方法。在这本研究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威廉·派纳的自传研究方法的著作中,作者把自传研究方法与自我反思以及研究我国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结合起来。在作者的研究视野中,自传研究方法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心灵向内的过程,是一种通向真理的途径,是一种培养自己理智发展的手段,更是教育家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智慧。

    克服荒诞感和恢复内部世界,发现真实声音

    当代教育盛行目标模式。教育上的目标模式过分注重可测量的外部的东西,把人的注意力极大地转向了外部,严重地遮蔽了对内部世界的意识的关注。其危害就是人内部世界的荒芜带来的意义感的缺失即哲学家所说的荒诞感,教师对教学产生恐惧,失去了教学勇气。教师忽视了教育情境的复杂性与差异性,最终有意或无意都沦落到功利的泥潭里且不能自拔。

究其根源,是教师受经验主义所推崇的定量研究方法的影响。定量研究最大的特征就是对控制的工具主义非常感兴趣,其方法是匿名化和标准化。其反映在教师思想中,就是教师对待教育理论的态度是想知道什么方法能起作用,什么方法拿来就能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为目标模式的奴隶,丧失了自我。

针对这种现象,派纳寻找解决办法。他从先验沉思、坐禅、禅宗、瑜伽等众多方法中寻找,但没有从中找到可以把注意力转向教育经验的情境中的方法。不过,派纳告诉我们,人们可以利用多种沉思方法的假设,以及精神分析和现象学的一些假设,整合出一种不同的方法。于是,他从现象学中汲取“生活世界”“悬置”“本质还原”等理论,建立了自传的研究方法。用此来帮助个体发现自己的真实声音,发现个体经验的本质意义。用这种反思的方法来克服荒诞感和恢复内部世界,从而批判传统的经验主义研究传统。     

打破恶性循环,建构自我和专业实践知识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教育研究中教师长期处于“优雅地服从”的位置上,教师只是研究者的理论、国家教育政策、教材教参的实施者,属于被动者。结果成为很多社会问题的“替罪羊”。社会一生病,教师就服药。当劳动者与知识经济社会中的劳动者素质有较大距离时,教师就被要求要进行“素质教育”,当认识到在竞争中唯有创新才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时候,教师们就被要求进行创新教育。加之教师日常生活单调循环往复,又缺乏进行研究的必要知识和内在动力,教师的自我的实存被遮蔽,教学自我也被放逐,失去了批判性的眼光。

所以,佐藤学说:“对于教师的批判与期待愈是泛滥,教师自身就愈是对于这些话语里所充斥的对于教职的困惑,感到愤懑与绝望,乃至丧失了见证自身存在的话语,迷失了教师的自豪感与使命感;而教师们丧失了见证自身存在的话语,愈是沉默,对于教师的过分严酷的期待与多余时空论,便愈演愈烈,形成了恶性循环。”

为了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把教师的教学自我重新找寻回来,派纳从精神分析中借鉴“自由联想”“抗拒以及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等核心概念,把自传研究方法定义为一种注视主观视域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来思考正常的普通人在现代社会的心灵状况,特别是人的教育经验的状况:尽管我们承受着“底线”(考试分数)之困扰和“商业”思维教育模式的压迫,但我们在精神上决不能屈服。我们必须记住教育不是商业,它不能用考试分数来衡量。

作者在书中指出,我们要用自传研究方法挖掘人的教育经验中那些未被意识、处于压抑状态的部分,解决教师研究中研究与自我分离的难题,重视自己的心灵生活,重建内在自信。只有这样,教师的反思就不仅仅停留在自身教学行为或教育教学知识和技术之上,而是对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信念和行为意义进行深刻的反思,真正地洞察教育行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的,什么样的行为表现能有助于扮演好教师的角色,重构教师自己的新的专业实践知识。只有这样,教师就会从个体的生活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发现自我的真实声音。这种行动就会成为发现变革世界的力量。有了变革力量,就能够把自己从社会角色中解放出来,发现和建构真实的自我,以便能够进行政治与文化批判。

    根基于教师的日常生活,反思教育实践模式

在教育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困惑:理论与实践到底该是一种什么关系?教育理论一定能指导教育实践吗?特别是在教师培训中能否避免研究者与教师之间的冲突和相互抱怨?作者通过对自传研究的研究,为我们厘清了这些问题。

理论与实践各有自己的优势范围,彼此之间要保持距离,并非是降服关系、线性思路。我们不能把“理论要服务于实践”人为狭窄地理解为把理论直接应用于实践,或理解为理论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实践者直接服务,而实践者从理论工作者那里拿来某套现成的理论,就直接套用在自己的实践中,并且能马上见到实际的效果。

研究者的理论要根基于教师的日常生活,要基于对理论者所属群体中当下困境的思考,要明晰自己在言说谁的理论。要研究自己所赞成的理论和自己的生活之间的关系,把自己从被捕状态中解脱出来;努力研究理论所产生以及将要应用的情境。

作者透辟地指出,当我们觉得现行的教育实践模式存在重大问题时,就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改革,改革的理念、目标、内容确定之后就开始大规模地培训教师,培训的方法是观念灌输式的“集体转型”,即所谓的给教师们换脑筋。事实上,集体同时转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期待集体转型本身就是一种商业逻辑。它实行的是简单实用的原则。还有什么比邀请一个所谓的专家同时对几十人或几百人同时宣讲改革理念和策略更经济、更实用的吗?如果不同时采取其他方式,那么这种在机器大生产时代为培养掌握初级文化知识的劳动者而兴起的班级授课制式的培训方式就只适合培养层次较低的技工。

所以说,集体的转型的前提是个体的转型。在某种意义上,个体转型是一个学习和反思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传研究的过程,通过回溯过去,展望未来,个体更清晰地明白了自己的现在。

纵观全书,作者介绍派纳,研究派纳,更具示范引领的是作者运用自己研究的成果对自己研究。作者在自传研究之路上孜孜以求自信人生,不断地拓展自我空间,实现自在发展。这何尝不是隐藏在书中的极佳案例呢!这是一本学术著作,虽说读起来很艰难,但如果能静下心来,细细地读,一定会让读者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作者吴奇,原载《教师博览·原创版》2014年6期,《教师研究中的自传研究方法》陈雨亭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