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成长 >

逃离母题与成长寄寓的温暖邂逅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 崔昕平 参加讨论

    “逃逃”,像男生贾里一样,也是秦文君笔下一个活泼的小男孩。但这部同样以小男孩名字命名的作品《逃逃》,并不像“贾里”那样只是一个朗朗上口的标签,而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指征”,作品演绎了一场逃离母题与成长寄寓的温暖邂逅。
    逃离,是人类文学作品中的基本母题之一。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抒写“逃离”的作品,如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J.K.罗琳的《哈利·波特》等。无论是“哈克”、“霍尔顿”,还是“哈利·波特”,都是因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却又无力去改变,因而想要追寻理想的生活,因而想到逃离。
    这部《逃逃》关注了中国当下一些在特殊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的生存境遇。“逃逃”(大名“陶一”)来自一个南方城市的普通家庭,但是这个普通家庭的不普通之处就在于它的特殊构造。逃逃的母亲因病早逝,父亲再娶,并有了第二个孩子。再娶的“少妻”因为“面子”原因,在亲朋面前隐瞒了丈夫有儿子的真相,于是,“逃逃”成了这个复杂的家庭中的一个编外——爸爸的侄子。
    “逃离”母题的作品中,某种外部因素的压迫,常常是使孩子们把“逃离”的精神动机转换为实际行动的导火索。《逃逃》中,作家层层推进,耐心铺排了本来顺从父亲安排、努力维护父亲,甚至用幼小的力量爱护着父亲的“逃逃”出逃的原因。
    继母的父母来家做客,见到逃逃,第一句话便是:“陶一还没回自己家呀!”成人无所谓的一句话,却刺痛孩子敏感的心灵。可怕的是,爸爸也默认了这样一种蛮不讲理的隐瞒。成人的“面子”世界里,没有孩子的面子。
    当“张口叫一声爸爸的权利都被人拿走了”的“逃逃”逃回自己房间,却发现自己的小屋子也被弟弟陶金折腾乱了。王外婆的一句“让着点堂哥吧!将来堂哥回自己家后,那个小房间就归陶金住”,使这个几次三番被冷语驱逐的孩子,再也无法保持自己的平静,流下了委屈的泪水。如果说前面逃逃仅仅还只是想逃离那个与自己无关的亲昵的家庭氛围,现在,就连藏身之地也被剥夺了。在安全感与归属感上,孩子比任何人都敏感。
    于是,“迷人巷”这个“大大大”杜撰出来的神秘去处,成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逃离之所,一个安抚现实中受到伤害或挫折的儿童心灵的避难之所。“大大大”、小瘪三“龙龙”等一群遭受家庭暴力或冷暴力、被忽略的孩子先后登场。“逃逃”为寻找母爱的归属而逃,“大大大”为寻求成天醉倒在浴缸里的父亲所不能给予的关爱而逃,“龙龙”为躲避像打铁一样打他的父亲而逃……作家借助作品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小男孩“逃逃”,而是因为各种原因出逃的“流浪儿童”。
    逃离之后的境遇大多并非幸福,甚至是悲哀的,对于儿童来讲,尤其如此。《逃逃》中,孩子们刚刚启程就开始的懊悔提示我们,“逃离”这个任性的行为或者成人眼中的率性行为,对弱小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难以承受之重。现实中,每年都有一些孩子被家庭、被学校、被社会等方面推搡给他们的烦恼、困境而被迫出走,过早地面对这本不应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苦涩、寒冷、艰辛,甚至恶的诱惑。
    《逃逃》的故事情节基本遵循了诱因——出走——迷惘——考验——成长的成长小说基本模式,描写了“逃逃”逃离途中经历的一系列特别事件、特殊遭遇,“逃逃”对人生、社会和自我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逐渐完成了幼年向少年的社会化进程。
    “逃逃”是幸运的,故事的结尾,成长的“逃逃”与他的伙伴们回到了充满安宁的生活中,重新步入了生活的正轨,“他们常常在一起一边回忆‘儿时的可笑事’,一边往前面做大人的方向看看想想”。但是,现实往往并没有如此圆满,这其实是真正触动作家投笔创作的动因。秦文君用一颗关爱孩子的心,关爱着生活中那些缺失关爱的孩子。她在劝诫孩子,“逃”不是办法;也在劝诫成人,看护好年幼的孩子,不要将他们逼向逃离的困境。作品由心酸的现实,到莫测的幻想,最终落回到了完全的现实主义,但回落得太快、太完满了。这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作家既无法以一己之力解除孩子们的窘途,又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幸福快乐的复杂内心。
    秦文君的作品始终有一种与儿童读者天然的亲近感。跳脱的叙事节奏,儿童化的、俏皮的用词方式和对孩子心理的真实勾勒,如“逃逃”面对小女生时微妙的心理描写,孩子们落难之中尚不知晓、直到生活把他们逼进死胡同的窘境等细节的刻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孩子认知能力下的世界,是纯熟的儿童视角,是遵从童心的儿童本位。情节发展的关键点,作家每每让孩子的形象立了起来。当全家人忽略“逃逃”时,是弟弟陶金搂住“逃逃”,大声而热烈地说:“不想让哥哥走!哥哥是金金的哥哥”;在“奶奶”事件中,自身难保的“逃逃”坚持维护“胡子”的身份秘密,拒绝“奶奶”提供的舒服日子坚持寻找同伴、寻找陶金……一个个心地善良、心思单纯的孩子形象令成人动容。
    (崔昕平 作者系太原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逃逃》 秦文君著 明天出版社)
    《中国教育报》2015年7月13日第8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