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回归“德育为先”的教育本真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口号是耳熟能详的,但是在现实中德育往往成了软柿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往后靠,忙起来甚至不要。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他们在学生管理上的压力很大,因为他们的学生在初中时不仅学习成绩不好,而且大多品行也有问题,属于学习和品德的“双差生”。很多中职学校在德育问题上把管住学生,不让学生犯事成为了重中之重。的确,抓中职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是重要的,但是德育不能止于行为规范教育。 衢州中专的德育真正回归了教育的本真。他们把德育真正当成目标来做,他们认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德育的重要基础是尊重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开展开展活动。丰富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享受生活和学习的快乐,更为重要的是,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能给学生增加就业的筹码。 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他们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下了很大的工夫,并且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中专老师把我当人看”,不少在初中阶段饱受教师歧视的学生感到了“如沐春风“般的温暖。歧视,该校的教师就是充分用好了心理上的“自己人效应”,当教师被学生认为是自己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学生给教师添麻烦就不好意思了,和谐班集体的建设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德育上,他们追寻慢的艺术,远离形式和功利,做了很多看似很多“不直奔主题”的德育,比如他们让学生观看《新闻联播》。但是,正是在观看《新闻联播》中,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责任心也就油然而生了。他们在德育方面的“小题大做”还真做到了极致,比如选拔一名奥运火炬手,这是非常小众的事,但是他们居然花了一年时间,5000人陪跑,把这样一件小规模的事,变成了全员参与的全民健身运动,让奥运教育深入了每一位师生的心中。 该校的德育还非常注重细节,注重生活化,充分利用好打扫卫生这一载体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每一个到衢州中专的人,看到四百多亩的校园很难找到一张纸片,都会发出“学校的卫生工作做得这么好”的感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该校领导认为,每个人只有把小时做好了,才能做大事。而一个卫生工作做得好的人,工作学习就会有责任心,做事有条理,这样,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做事能力不断提高。其实,这样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是衢州中专坚持去做了,这就是回归教育本真的最好体现。 三、课程改革服务学生终身发展 义务段学校和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要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但是限于中高考的压力,课程改革在实践中的效果并没有像预期的那么好。衢州中专的课程改革,结合中职教育的实际需要,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也大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典型扎实的基础。 他们在课程改革中,注重从实践专家中寻找课改路径,围绕毕业生今后的发展方向相大做文章。这样,可以为学校今后改革课程设置指明方向,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 有些中职学校,培养学生定位十分明确,直奔主题,也就是说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会面临哪些任务,要完成任务需要培养训练学生哪些本领,也就是说,把教育的目标对准学生未来的岗位。可以这么说,这是把学生当做就业工具来培养。但是,衢州中专通过向校友征集意见后,作出了重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他们认为,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要加强专业的修养,而不应该定位于某一岗位,学习一些粗浅的软件操作。也就是说,中职教育不应该一味针对岗位,而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打好基础是关键。这样的做法,可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的确,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回归。 该校还通过“课程改革问计校友”、“二次创业进母校”、“千方百计寻找被需求”、“从社会需求中找到发展的机会”等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机会,服务学生的终身成长。 坦率地说,现在我们的教育已远离教育的原点。中小学的升学率、高校的就业率已成为了最大的目标,而育人的原点却渐行渐远。在衢州中专,中职学生却以中考失败者的身份去赢得就业市场的胜利,这本身就值得我们反思。 对于接受中职教育的那一半,他们同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三年的中职生活将带给他们怎么样的未来。走进这本《教育的回归》,去分享作者笔下的衢州中专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你就会体会到,职业教育同样也精彩,职业教育的老师也伟大。在职业教育这一领域中,只要用心付出,同样会有收获。 希望更多的人来读一读《教育的回归》,相信这本书对公众、教师、家长、学生改变对中职教育的认识,是非常有帮助的。或许因为这本书,那些无奈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会对自己的未来会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我想,这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有意义的事。(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刘波) 《教育的回归——一所中职学校的教育观察》,汪培坚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