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案例搭建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如果一本书只有实践性案例而没有理论性总结,就会流于“就事论事”,使读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如果只是理论性阐述而没有案例支撑,就会变得空洞苍白并且让人感到无趣。很多一线教师之所以觉得理论难以亲近,是因为理论有时以“故作高深”和“故弄玄虚”的面目出现。 同时,该书读起来又轻松有趣,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有赖于作者对相关教育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而书中的每一个生动案例也是功不可没,案例成为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 作者将每一个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原理都附着在案例上,这些案例或发人深省——高三学生的日记,或让人忍俊不禁——和猪亲吻的校长,或让人痛定思痛——让学生跪在教室门口的老师。这些案例是每一位教师都有可能经历的,只不过我们并没有仔细琢磨它们。 教无定法,案例只能给人启发而不可照搬模仿,具有理论支持的案例则在启发人的同时具备了可迁移的特点,使人获益的是案例背后的规律和必然性。希望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和我一样,品味作者借由案例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寻求平衡的妙招。 揭示教师素养的关键层面 如果你仔细体会还会发现,这本书看起来与多年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写的书不太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我想在于作者对教师素质的独特理解——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良好的个人素质、深厚的专业素养、高效的教学组织,这些观点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这本书绝对不是完美的,但它是与众不同的。该书的内容机智而不油滑,富有情感而不做作,逻辑严密而不故弄玄虚。书中对很多教育中永恒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包括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与成就学生、教学方式及其优化、学习动力的类型及激发等等。一个“基础教育之外的人”写的书能够让我们以一种新的思维和立场来审视我们已经似乎非常熟识的教育,这也许是该书最大的魅力之所在。 什么是好的教育?这个问题永远值得思索,但这个问题可能永远不会有一个所谓“正确的”答案。这本书不仅对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提出了切实的建议,而且最重要的是它能够启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习惯并且有能力在复杂的、瞬息万变的教育情境中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判断。(北京海淀区羊坊店学区 匡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