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这蔚蓝色的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应该是平等的。 科学实验发现,许多动物的DNA与人类的DNA十分相似,黑猩猩的DNA与人类的相似度竟达99%,从遗传学上说,黑猩猩无疑是人类的血缘近亲。实验还证明,经过训练,一只小黑猩猩的智力水平相当于人类一个3岁儿童的智力水平,能完成同样多的游戏,表达同样多的意愿,甚至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 野外科学考察表明,野生动物并非人类想象的那么低能蠢笨,如非洲大猩猩就会娴熟地用石块砸开坚果取出果仁,有一种白鹳能向水里扔鱼儿爱吃的草叶作诱饵,生活在城郊的乌鸦能准确无误地辨别交通红绿灯。动物的感情世界也并不比人类逊色,生活在热带雨林的双角犀鸟,雌雄一旦结成配偶,便永相厮守,只有死亡才能将它们拆散。母狼在天敌逼近时,会乔装成受伤的样子将危险引往相反的方向,以保护躲在巢穴里的幼狼免遭杀害。 奥地利科学家康拉德·劳伦兹是动物行为学先驱,在20世纪60年代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劳伦兹最有名的著作如《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与人性》、《雁语者》等,用优美的文学笔调撰写严谨的科学论文,精彩绝伦。与其他动物学家不同的是,劳伦兹对研究对象投入了更多的人文眼光,譬如雁鹅的家庭形态、母雁鹅婚配次数、公雁鹅的同性恋倾向等。劳伦兹发现雁鹅会为了领地发生争斗,而公雁鹅肩负保卫领地之责。在战斗中公雁鹅免不了会折羽甚至流血,回到家后母雁鹅会弯曲脖颈摩擦公雁鹅的身体,像是在慰劳公雁鹅,表达“你辛苦了,非常感激”的意思。如果公雁鹅失败而归,母雁鹅往往会在它身边陪伴得更久,表现也更温柔。 有一部记录非洲猫鼬生活的电视片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在一场旱灾中,猫鼬父母都死了,只剩下兄妹俩。为了活命,兄妹俩被迫迁移到别的地方去,途中妹妹也不幸饿死了。害怕孤单的哥哥3次跑过去试图让妹妹站起来,但妹妹永远不会醒来了,哥哥叼起一根树枝盖在妹妹身上,想替妹妹挡住暴晒的烈日,动物间的这种感情和我们人类多么相似啊! 随着更多科学家的细心观察和考证,我们越来越清晰地了解到,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憎、有家庭亲情、会制造工具、有喜怒哀乐的生命。 从本质上讲,人类动物与非人类动物并没有根本差异。人类动物和非人类动物这两个词是美国学者彼德·辛格发明的,他对人类总是将自己与动物截然分开的习惯嗤之以鼻。他认为人类就是某种动物,无非是进化得较快的一种动物,自喻自己不是动物,那是数典忘祖。同为动物,人类动物没有资格歧视、迫害、虐杀非人类动物,由此他喊出了“动物解放”的口号。 何为动物解放?就是要用平等、自由、博爱、仁慈之心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可以这样说,人类的道德光芒不仅要照亮人类社会,还要照亮大自然,照亮动物世界。 我敢断言,热衷于描写动物的小说家,一定是怀有仁爱之心的善良人,一定是动物保护事业的身体力行者。就像这套“倔小孩”动物小说系列,通过塑造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用生动有趣的动物故事,告诉千千万万的读者朋友,除了人类之外,地球上还有许多生命是有感情、有灵性的,它们有爱的天性、有喜怒哀乐,甚至有分辨善恶是非的能力。我们应当学会尊重动物,尊重另一类生命形式,别把除了人类外的其他生命视作草芥。 人类作为杂食性的灵长类动物,免不了要杀生,免不了要吃猪肉、吃鸡蛋、喝牛奶。人类作为本质上好逸恶劳的动物,免不了要用马代步、用牛耕地、用狗看家护院。但我想,我们完全可以在吃它们、奴役它们的同时,表现得宽容慈悲些,在它们被宰杀之前,在它们大汗淋漓地为我们干完一天苦役之后,善待并关怀它们,让它们享受些许生话情趣,还它们一丁点儿生命的天赋权利。这不是虚伪,这是文明的标志。 “倔小孩”动物小说系列(第一辑共5册),沈习武等著,凤凰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中国教育报》4月30日第10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