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华作品 黄建华主攻山水,兼擅花鸟。他的山水画无论是从传统精神方面,还是在笔墨、布局、谋篇等技法层面,都很好地继承了浙派的传统。在他的画作中经典传统的影响显而易见,他自己思考和探索的痕迹也十分明显。这既得益于他的勤奋好学和善学,也得益于所“生于斯”之得天独厚的环境。杭州是中国金石书画重镇,文化积淀深厚,艺术氛围浓郁,有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有众多的艺术前辈们,黄建华经常会以各种机会去向书画大家们请教。据他本人说,著名画家王伯敏、孔仲起等先生都曾给予他许多直接具体的指导和教诲。正是在与这些大家的接触和潜移默化中,黄建华深感画家的笔墨技法虽然重要,但与之相比,画外功夫更不可或缺。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因此,重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学习借鉴成了他的自觉。在他看来,平日的学养非常重要,一个画家的水平取决于他的综合修养,一幅画的意蕴当然也取决于作者的画外知识积累。 近年来,黄建华的不少画作在图式上有了变化,而最大的不同则在于他似乎弱化或淡化了人们津津乐道、孜孜以求的“笔墨” ,但“气息”“气韵”却氤氲充盈了整个画面。这种弱化或淡化是修炼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并非摒弃“笔墨” ,而是苦瓜和尚说的“无法而法也” 。正所谓最佳的技法是无技法。于是我们看到,满纸烟云,水墨淋漓,画中的笔墨即景,景即笔墨,笔墨与景意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但其笔下的景致又不是生活中寻得着的实景,而是经过作者吐纳自然、咀嚼造化后再造的心中之境。我想这是否就是荆浩所的说:“忘笔墨而有真景。 ” “不愁明月尽,自有暗香来。 ”中国造型艺术传统向来崇尚“不似之似” ,太似则媚俗、呆滞,不似为欺世、欺人,画家笔下的艺术形象,不是客观物象的照抄照搬,而通过概括取舍,以高于生活的艺术效果呈现出来,因此妙亦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故既非具象,亦非抽象。是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形神兼备,乃至神超神越的状态,这正是一个优秀艺术家应当终生努力所追寻追求的。 黄建华喜欢以墨色为主来挥写他心中的山水,因之对黄宾虹先生的“黑白二色,是为真美”这句话至为笃信,感悟颇深,践行亦勤。他深刻消化、理解、运用黄宾虹绘画理论之精髓,在潜移默化中深得宾翁用墨之妙,并汲取了这种颇有些自由泼洒意味的画法。他细心感悟自然深处的微妙变化并形诸画面,以诗情诗意、以黑白二色去营造了云烟腾起的浩渺、山色空濛的含蓄、水气淋漓的润泽,达致宁静中蕴节律、磅礴中有清秀、厚重中见灵动的艺术意境。“笔尖寒树瘦,淡墨野云轻” (荆浩语) ,有评者说黄建华的山水“体现出其一种平和、平淡、简约、坦然、平易的状态。其淡是一种颐养、一种无欲、是一种顺自然之性,在中国山水画美学看来,其实这正是简约、平和、意韵深远的艺术风格,是一种精神境界在其绘画风格中的显现”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黄建华更重视向大自然学习。他每年都要远行赏山看水,用脚步丈量山高水长;他几乎走遍了中国的所有名山大川。而每次出行、每一次采风都会带给他别样的收获,因为他是带着问题、带着困惑去向造化请教的,当然不至无功而返。在采风途程中,他常常画下风景速写,时间匆忙则会拍一些照片,但有时他愿意花去大把时间静观云起云飞,山色变幻。故他画中的山川间云雾变化、云烟流动有了特殊的韵味。看多了真山真水,他的笔下若有神助、似有似无的笔墨,却淡出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淡出了一片澄明的天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