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大量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永远都不会足够多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报 徐如松 参加讨论

    阅读永远都不会足够多
    ——读李家同的《大量阅读的重要性》 
    
    《大量阅读的重要性》,李家同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一口气读完了台湾李家同教授关于阅读的演讲录——《大量阅读的重要性》,这是李教授近年来不断走访各地的演讲实录。每次演讲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冠名为“大量阅读的重要性”,足以说明李教授对奠定基础人文教育的重视、对弱势家庭子女的关怀,以及对城乡教育差距的关注。
    至今,“精读”仍被国人奉为圭臬,其实是一个误区。这是因为,古代社会阅读只是王公贵族的特权,一般平民消费不起。二是古代社会文字的传播颇不容易,除非是最好的,才能刻印、书写和流传下来。21世纪的当下,思想活跃、传媒发达、科技先进,早与古代社会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李教授竭力呼吁大家摒弃“精读考试用书,不读课外闲书”的功利思想,倡导“开卷有益、兴趣为先”的正确阅读观,让阅读成为“一件轻松而有趣的事情”。
    “大量阅读是基础教育的起点”,这是李教授这本演讲录中的一个基本观点,与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不谋而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对学困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李教授认为,义务教育实施以来,所谓的“文盲”几乎绝迹了,但是“不能阅读”的学生却还有相当的比例。所谓“不能阅读”,是指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后,却弄不清楚里面在说什么,这其实就是缺乏阅读能力。阅读其实和骑自行车一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练习之后才能学会。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在阅读中才能学会阅读,大量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反观当下的教育,尤其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正盛行一种“文本细读”的热潮。教师在钻研课文时,不抠出一个“细节”、“亮点”来誓不罢休。如传统名篇《草船借箭》中描写诸葛亮的语言有十几处,但只有一处是“笑着说”。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专注于这个“笑”:诸葛亮为什么笑?他笑曹操什么?笑周瑜什么?笑鲁肃什么……这样的咬文嚼字、专注细节,不能说对提高学生的语感没有作用,但和阅读本身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
    李教授赞同法国当代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提出的“文本诞生,作者已死”的主张,但他同时提醒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所以体会和感受也不一样”,“在教孩子的时候,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释一篇文章或一个故事,不要硬性规定说,某个句子就一定是什么意思,某个故事就一定是在讲些什么,这反而限制了他们,让他们本来拥有的想象力都给压了下去。”就拿诸葛亮的“笑”来说,让学生感悟出“曹操粗心大意、刚愎自用,周瑜心胸狭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等,其实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不是一回事情,甚至有“过度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之嫌。这样的后果,就会让孩子失去阅读的兴趣,也会阻止其对整篇文章或整本书的理解。对阅读的认知偏差,让孩子只想追求“标准答案”,就会扼杀他们的不同观点和想象力。基础如果没有打牢,更会往上延伸到高等教育,以及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竞争力。由此说来,引导孩子大量阅读真是太重要了,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暑期征文·教育专业组】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小学)
    《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3日第10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