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永新关于阅读的观点和分析体现出他对中国几千年阅读的理解,深刻地挖掘出阅读最终的沉淀,解析了阅读是教育的内在身份,是孩子成长的烛、火与桥梁。 从人生事业的意义上说,永新师是从苏州出发的。从苏州大学教务处长到苏州市副市长,再到民进中央副主席兼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从全国政协常委到全国人大常委,再到全国政协常委,社会身份几经变化,但不变的是,他至今仍为苏州大学教授和博导,仍然在培养研究生。更重要的、一直不变的还有,他依然是一个有良知有热情有担当有践行的知识分子,是现代社会具有中国传统文人品质的读书人。《朱永新教育小语》一书真实地描述出朱永新对教育的担当和践行。 读《朱永新教育小语》,我强烈地感受到他的书生情怀。我以为,今天的中国,什么样的人都有,但最缺少的是真正的读书人。无论朱老师官有多大,在我眼里,他本质上还是一个书生,一个二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以倡导书香中国为己任的真正的读书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这一论断和解析体现出他对中国几千年阅读的透视,深刻地挖掘出阅读最终的沉淀,解析了阅读是教育的内在身份,是孩子成长的烛、火与桥梁。 从朱永新先生的著述和演讲中可以看到,他讲得最多的正是学生的阅读——阅读是学生生长的种子。 “儿童的心田是丰茂的,播下美好的种子,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成年以后,同样的心田可能会板结,播下的种子会难以生根发芽。所以,儿童早期阅读非常重要,那些美丽的书和美好的故事,就是美好的种子。” 他倡导亲子阅读和师生共读。“亲子共读,从科学上说,就是用最温暖、最温馨、最不着痕迹的办法,让孩子掌握‘阅读’这种人生最重要的学习武器。”“生活在不同的语言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共读,就是和读同一本书的人真正生活在一起。如果没有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学生与学生,不过是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十余年来,永新师的这种声音,究竟影响和改变了多少教师、学生和父母,没有一个精准的统计。但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如今的永新师,在基础教育的圈里圈外,已是天下谁人不识君! 永新师的书生人格集中地体现为他的平民情怀。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创造幸福的事业。教育是文化,也是国运。教育是科学,也是民生。“我们的教育已经忘了自己真正的使命——帮助人拥有幸福的人生,帮助社会不断走向崇高,帮助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灵比什么都重要。”官员的平民情怀和学者的担当精神融为一身。他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如今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大有星火燎原之势。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新教育坚持以面向每一个师生的幸福成长为宗旨。 平民教育,首先是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这表现在他对艺体教育特别重视上。“缺少诗意和美感的涌动,孩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功利性行为严重遏制孩子的创造欲望,阻碍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让孩子迈着轻松的脚步,怀着纯洁的童心步入美的殿堂,因为美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吹拉弹唱的技能,而是培养人一种良好的文化生活习惯。”“体育不仅需要体力,同样需要心力。体育既考验运动者生理负担的承受能力,更考验运动者的心理负担能力。体育既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有效手段,又能培养个体之间的合作意识,并求得两者的内在统一。”我一直以为,相对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文化课,艺体应该是更高贵的大学科。因为艺体培养人的爱好特长,陶冶人的情操情趣,帮助人养成文明良好的生活习惯。永新师和“新教育实验”呼吁高度重视艺体教育,正是源于提高公民文明素养的平民情怀。 在今天的中国,重视职业教育也是平民情怀的另一视角。因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失败者,职校是他们人生最后一个美好和温暖的港湾。把他们重新塑造为有用之才,这是一份特别神圣的事业。永新师尖锐地指出:“职业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其次才是职业的教育。现在职业教育过分强调技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做人的教育、职业精神的培养。这就容易使职业教育走向纯粹的技术主义的路线。理想、信任、责任、合作、专注、诚实等品质,都应该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三复斯言,于我心有戚戚焉! 厚重的家国情怀。永新师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教师家庭出身,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有根深蒂固的儒家观念——圣贤精神和家国情怀。对于永新师而言,书生报国的根基是教育者的社会责任。“如果我们的教育真正播下了善良的种子,如果我们的教育真正坚守了自己的理想,如果我们的教育把人性而不是把分数作为追求,不仅我们的教育会是另外一番境况,我们的社会自然也会是另外一种景象。” 本着教育改造社会和教育救国的思想,永新师特别强调教育的创造、特色和个性培养。“中国教育塑造了一条巨龙,但点睛之笔没有点上,那就是创新、个性。学生没有特长,教师没有个性,学校没有特色,这是教育极大的悲哀。”“历史不会记住苦劳,历史只会记住功劳。而功劳就是你的创新、你的风格:第一是特色,第二是特色,第三还是特色。”教育是科学,教育更是艺术。因此,只有应试假教育才会千人一面,没有个性;真正的教育一定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因此,他呼吁,他呐喊,保护个性,呵护好奇心和创造力,教育必须改革,考试必须改革,必须弱化考试对学习的压制、扭曲,从而解放孩子,解放中国教育!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实验,他在践行!他常常感恩父母给了他这么好的一个名字:永远创新! 他从苏州出发,他以世界为观众。(高万祥) 《中国教育报》2014年2月27日第10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