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阅读指导 >

“微时代”,我们怎么阅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刘阳 参加讨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微”产品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微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传统的阅读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因如此,对传统阅读的坚守就显得弥足珍贵。
    4月23日,一场主题为“微时代的阅读”的讲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出版界、评论界、文学界的专家和普通读者,在这里对我们今天的阅读生活进行了探讨。
    “微时代”,带来的阅读悖论
    前不久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18—70岁的国民对数字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1.7个百分点。
    数字阅读接触率的增加,昭示的不仅只是阅读载体的更新换代,更是在这种载体变革中潜藏的载体内容变化带来的阅读方式改变。这其中,与数字阅读方式贴合度最高的微博、微信、微小说等内容形式,对传统的阅读方式形成了强烈冲击。
    “即使我不为‘微阅读’唱赞歌,它也一样会来临。‘微阅读’正在改变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生态。”《新京报》文化副刊主编肖国良说。
    的确,“微阅读”时代的来临是势不可挡的——它的到来不是孤立的,而是被传统互联网服务升级、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浪潮裹挟而来的。随着互联网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变,作为它的相关产物的“微阅读”对阅读方式的改变自然不在话下。
    “微阅读”时代的到来,恰好顺应了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给人们精神生活上带来的新变化——需要在间断、短暂的时间中迅速获得有效的信息和足够的娱乐资源。
    碎片化,是“微阅读”时代人们常常提及的词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微博140个字的长度,或者微信、微小说在此基础上稍长一些的篇幅,确实叫人欲罢不能。“简单、快速、犀利、生动,这就是‘微阅读’的魅力,这样的阅读写作,一旦尝到了甜头怕是再难舍弃了。”作家叶广芩说。
    肖国良也表示:“阅读的碎片化,让很多人没有时间去读世界经典名著,或者没有时间读大部头的著作了,因为现在时间是最大的成本。”
    时间少,于是青睐“微阅读”。迷恋“微阅读”,于是更没时间进行长阅读。这是当下不少人在进行阅读选择时面临的最大悖论。
    “微时代”,我们更需要“长”阅读
    “读书是一件寂寞孤独的事,但也是乐事。今天目不暇接的社会生活,让静静地读书成了一种奢侈。在一切都变‘微’的时代,大概还有一部分傻文人,在坚守自己的读书和写作的阵地,写出的作品却可能读者甚为有限,使我们写作这一行变得非常的悲壮。”叶广芩的言语中,流露出难掩的悲凉。
    然而,当读长书、读好书变成奢侈,却仍然有不少人在坚持读书,并且呼吁更多人回归到传统阅读,各地也纷纷致力于开展读书日、读书节等活动,抓住这些具有组织性、规模性的契机,尽可能地刺激人们的阅读行为。
    有人会问,“微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作为年轻人中的阅读坚守者,一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当你阅读的时候,要进行一定的智力劳动、智力锻炼,而在唾手可得的‘微阅读’面前,大家很轻易地便放弃了在智力挑战中进行阅读。如果我们一味地沉溺在‘微阅读’带来的简单、浅表的愉悦中,就会逐渐失去思考、创新和叩问心灵的力量。”
    叶广芩则提醒,在“微时代”,我们应当细细思考的是,各种便捷与简单带来的快乐之外,我是否还遗失了什么。“沉静的心态、人格的韵味、德行的操守,被淡化了。我们健壮、我们快活、我们简单,我们将诸多的书籍装入电脑。一个民族是否有文化,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民族文化需要积累,它不是一个时代所能完成的,它的主要部分永远深埋在历史当中,藏于书籍里。发掘、传承、发展,是我们的责任。”
    传统阅读是深阅读,解决的是精神思考的问题;“微阅读”是浅阅读,解决的是信息的问题。这似乎已经是一个不容辩驳的共识。
    评论家李敬泽指出,当前“微阅读”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没有必要对此太过恐慌,但无论微博还是微信,说到底只是一种社交媒体,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阅读。
    “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微’时代,但我想时代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之下,世界是永远存在的,它并没有变成一个微世界。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可能并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微’的思想方法,‘微’的理解方式,就能够掌握的。不管是什么时代,如果我们要对世界形成一个比较深入的、尽可能可靠的认知,我们可能都需要付出比‘微’多一点点的努力。就阅读来讲,我们也可能就要比‘微阅读’更长一些的阅读,这是我们阅读的一个理由。”李敬泽说。
    对“微阅读”,与其恐慌,不如接纳
    如果将“微阅读”视作洪水猛兽,那也确实为过了。事实上,“微阅读”与传统阅读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针锋相对的关系,相反,在信息化时代,“微阅读”作为获取信息和日常社交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已经成为传统阅读的有益补充。
    第十次国民阅读调查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70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与2011年基本持平,人均阅读电子书2.35本,比2011年的1.42本增长了0.93本,增幅达65.5%;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6.74本,比2011年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5.77本上升了0.97本。此外,74.4%的18—70岁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这意味着,传统阅读仍是主流。“浅阅读和深阅读,‘微阅读’和长阅读都在上升,说明全民阅读总体的趋势是好的。”肖国良说。
    事实证明,面对来势汹汹的“微时代”,当下最紧要的并不是谈论对它的畏惧和恐慌,而是在被它控制和驾驭之前,通过对它的合理应用,实现对它的更加科学的管理和驾驭。
    叶广芩在谈及“微阅读”给她的创作带来的禆益时说:“通过网络,我认识了一大批我的读者。以前作家写作,书出来了,反响怎么样,只能看报上的评论。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我可以直接和我的读者进行互动交流,从他们身上,我得到了支持和理解,我的写作变得更灵动、更快活,这是以往的作家不能想象的。”
    评论家解玺璋则更加强调在“微阅读”带来的信息资源之外,如何通过科学地选择读物,进行“有力量的阅读”。“固然开卷有益,读书也没有禁区,但这应该是指可供选择的范围而言。我们读书的理由除了获取信息和消遣娱乐,还应该有点别的什么。好的读书习惯首先不是为饭碗,也不是为满足个人的小趣味,而是要通古今、达中外。我理解‘有力量的阅读’,表现为对内能够完善自己的人格,对外能够推进社会的进步。这其中,学会选择读哪些书至关重要。我主张读那些有分量的书,有质量的书,不读那些轻飘飘的、软绵绵的,放到嘴里就化的书。”
    中央编译出版社总编辑刘明清也指出,在这个阅读功利化日益明显的时代,更应该强调读“无用之书”的意义。“恰恰是那些看似无用的书,才能让我们享用一辈子。读那些清新隽永的诗歌、散文,读那些耐人寻味的历史和哲学,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天马行空,真正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为我们的理想插上翅膀,让我们的思维活跃。所以对于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来说,读书就是他的生活。所以,关于读书还有什么用的追问,其实是一个愚蠢的问题,因为读书本就应当是我们的生活。”(记者 刘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