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校长 >

《中外教育思想概览》:中外教育思潮的碰撞与融合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报 赵婧雯 参加讨论

    教育个性化思想是西方各国从二战结束到现在日益彰显的一种思想,它在当代包含三种含义:一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二是强调教育要考虑个人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因材施教;三是强调每所学校应与众不同。这种思想对西方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顾明远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赵婧雯
    当今世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对未来世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中发挥着先导作用的主要是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个性化教育思潮和终身学习思潮。
    教育的经济主义思潮
    以人力资本理论为代表的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潮,它把经济需要作为审视教育的视角,论及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教育的经济性质,深刻影响了国家、社会及个人的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是现代世界教育思潮中最基本和最具冲击力的思潮,它发端于近代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以前,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的道德及人的发展问题。20世纪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逐渐被重视,但对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的认识一直存在分歧。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教育对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才充分显现出来。60年代以后,教育的经济主义思潮迅速形成并波及全世界。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在教育的经济主义思潮中占统治地位。人力资本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远大于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的形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许多国家制定了教育先于经济发展的战略,各国通过制定教育计划实现教育目标,教育内涵也大大扩展。这一时期世界教育飞速发展。70年代以后,社会学、行政学以及规划学等的加入,使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内容日益增多。80年代起,世界掀起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浪潮,教育经济主义是各国制订教改指导文件的指导思想。例如,在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教育经济主义思想便十分突出。到了90年代,教育经济主义思潮达到了顶峰。
    我国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形成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其主要理论倾向在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90年代后,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成为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核心问题。这一时期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特点是强调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引进市场经济机制,所提出的“教育市场化”、“教育产业化”、“适应澄清”论等观点产生了较大影响。
    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反映了现代生产对教育发展的需求,推动了各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
    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是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它的产生有赖于悠久的文化基础、渴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竞争的政治基础。在它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下,我们不难看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科技取向。
    随着科技的生产力作用空前提高,教育作为科技与生产的中介作用也空前提高,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
    西方未来主义学派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探讨未来世界的科技革命及其社会、经济后果,这期间美国未来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如丹尼尔·贝尔、赫尔曼·卡恩、阿尔温·托夫勒等纷纷著书立说预测未来,他们的理论基础是科技统治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大力推动了教育的科技取向,其中两部影响较大的著作是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和菲利普·库姆斯1985年出版的《世界教育危机——80年代的观点》。
    处于冷战中的美苏两国的教育改革及其科技取向早已存在,甚至超前反映出教育的科技取向。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朝野震惊。1958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是美国教育向科技进军的里程碑,此后美国中小学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和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都体现了教育的科技取向。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科南特的公共核心课程提出重视数学、科学、外语“新三艺”,而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则非常重视知识的基本结构,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中已经采用了电子计算机技术,这些都间接或直接体现着教育的科技取向。80年代后,里根总统时期推出的《美国2061计划》和老布什总统时期推出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又推动了新一轮的科技取向的教育改革。而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则是教育的科技取向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中的代表性举措。
    20世纪90年代开始,教育信息化在两方面备受关注:一是提倡将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应用到基础教育领域,利用多种电子媒体进行教学,实行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管理,建立以因特网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二是强调中小学生要了解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掌握现代信息的手段和技能,如操作计算机的基本能力。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教育的科技取向在中央一系列文件中得到了反映。如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1995年5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我国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教育个性化思潮
    教育个性化已成为影响教育改革的强劲教育思潮,主要发达国家无不把教育个性化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之一,并在中小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改革措施,充分发展每个孩子的个性,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教育个性化思潮首先在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形成,而后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
    教育个性化是西方各国从二战结束到现在日益彰显的一种思想,它在当代包含三种含义:一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即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
    二是强调教育要考虑个人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因材施教,即教育的个别化;
    三是强调每所学校应与众不同,即学校的特色化。这种思想对西方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受教育个性化思潮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素质教育在我国日益盛行。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明确“教育为本”、“科教兴国”战略的同时,将“素质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是全面发展教育、和谐教育、个性教育、通识教育、自我教育,其理论意义是极为深远的。在其指导下所兴起的各种基础教育实验,诸如“新基础教育”、“愉快教育”、“主体教育”、“情境教育”等,均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价值取向,为丰富我国教育理论作出了重要探索。
    终身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思潮包括“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三个关键性概念,以及与这些概念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透过终身教育思潮的历史,可以找到其发展的逻辑轨迹:从理想到实际、从片面到全面、从教育到社会、从外在到内求。
    终身教育思潮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同,7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把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战略重点。
    终身教育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1956年,终身教育的概念首先出现在法国议会的立法文件中。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的会议上,法国教育家朗格郎首次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总结报告。
    终身教育不仅提倡人一生要接受教育,而且认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要接受适合个人需要的教育,强调在教育体系中不仅要实现学前、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纵向一体化,也要实现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横向一体化。终身教育思想确定了基础教育在人生教育中的奠基作用,并鼓励发展非正式的教育。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终身学习的观念十分明确且强劲,成为终身教育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