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多年,蔡朝阳一直不讳言他并不热爱这个职业,但是十几年的教师生活还是赋予了他教育学的眼光和职业精神,包括与学生的交往,乃至米奇尼克访华时,他在“推特”上问的问题也是站在一个中学教师的角度。在教育中,他逐渐找到了自己做公民的支点。 作为一个热爱阅读的老师,他给学生开读书会,也给学生开书单,只是最初推荐书目基本上是文学类的。他爱好古典文学,对外国文学也有兴趣,中文系给他的趣味大致也在美这个范围内,对真与善的维度没有太多的留意。但是,随着阅读视野的打开,他的书单渐渐开始变化,从1.0时代、2.0时代到2.1时代,渐渐从文学的框子里跳出来,涵盖历史、哲学和其他各类社科和人文书籍。因为他意识到,公民教育需要的是权利观念的启蒙,需要的是理性思维的训练。 学校例行的早会,日复一日,原本都是毫无生气的人云亦云,他试图做一点小小的改变,注入一些新而活的内容,他从梁漱溟的《朝话》中汲取灵感,第一次上去讲《坚守我们的教育理想》,他说坚持理想是一种自我启蒙,启蒙需要从自身内部发光。 在他的《阅读会内化为血脉与骨骼》一文里可以看到,从中学时代到大学时代,他的阅读主要限于文学作品,最多加上美学,这是他全部的精神滋养,也是那些弥漫着文人气息的才子文章之由来。大学毕业后,林贤治、顾准、余英时、殷海光、唐德刚、黄仁宇、费正清、史景迁、汤因比等进入他的视野,阅读结构逐渐发生变化,从单纯的文学阅读转向涵盖历史、思想的人文阅读。肖雪慧、崔卫平、艾晓明、何清涟、龙应台等知识女性的著作也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波普尔、哈耶克、贡当斯、托克维尔、以赛亚·柏林乃至哈维尔、米奇尼克的世界一个个向他打开,他的精神资源变得日益丰厚起来。捷克天鹅绒革命推动者哈维尔倡导的“生活在真实中”,波兰和平转型的灵魂人物米奇尼克所说的世界是不完美的、灰色的是美丽的、为了美好的今天而不是明天……这些都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意识到,我们不得不和别人一起共享这个世界,虽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改变世界,但我们说出真实,将自己的主张表达出来,就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推动。这正是他尝试过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的一部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原本对经济学完全陌生也毫无兴趣的的文学青年,从杨小凯的《百年中国经济学史笔记》,第一次意识到,经济学在改造社会,推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他把从网上下载的这本书打印、装订,做成了平生第一本自制的书,这也是他在经济学方面的第一种启蒙读物。他把能找到的杨小凯著作全部找来读了,而杨小凯在经济学以外谈宪政、谈时政的文字,更让他感受到一个经济学家的公共关怀。循着杨小凯,他走近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和自由》、阿马蒂亚森的《饥饿与公共行为》,他服膺弗里德曼的自由市场理论,前两年金融危机发生时,他认为中国的问题不是自由化过多,恰恰是管制过多。华人经济学家中,在杨小凯之外,对他影响大的还有陈志武、茅于轼、财经作家苏小和。他说:“读经济学带给我最大的影响,大概是推动我从文学青年实现转向。从文学青年的特质中抽身出来,我觉得是我这几年最大的进步,这个进步一则是从读历史而来的……一则就是读经济学,从文学梦走向努力学做一个现代公民。” 朝阳还跋涉在通往现代公民的路上,生活远未完成,收入本书的每一个字,都在为他的脚步作证。 《寻找有意义的教育》 蔡朝阳著,宁波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23日第7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