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阅读指导 >

相信童话的力量(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报 梅子涵 参加讨论

    肖邦的音乐让年轻人聚拢
    我介绍的19世纪美国诗人惠特曼的那首诗《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现在已经成为“流行引用”了:“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到的东西,会成为他后来的一个部分。”孩子小时候读什么,长大以后就会朝什么方向走去。
    法国小说《欧洲教育》讲的是二战时候的故事,波兰被德国人占领了,波兰的男人们只能放下手里的技能和工作,背起枪去当游击队员,解救他们被抓去当了性奴的妻子、姐妹们,夺回他们的领土。一个外科大夫的妻子也被德国人抓走了,他放下了手术刀,背起枪。离开之前,他在森林里为儿子挖了一个洞,洞里有吃的和被子,他让儿子躲在里面别出来,因为纳粹军队在森林的四处,非常险,而且当时还是严寒的冬天。可是一个人不是鼹鼠,不是老獾,他需要新鲜的空气,需要天空的星斗,甚至需要一点天寒地冻。有一天晚上,孩子从洞里爬出来,来到危险和严寒里,天空有星斗。他吓了一跳,因为在他的面前闪现出了一个年轻的波兰游击队员。这个游击队员也是藏身于一个洞里的,但是现在他从洞里爬出来走进危险和严寒,他要带着这个孩子到一个地方去。他们静悄悄地走了很长一段危险、严寒的路,来到了另外一个洞里。
    这是一个大得多的洞,两边坐满了年轻的游击队员,他们穿着棉大衣,怀里抱着枪,有的眼睛睁着,有的眼睛闭着,他们在听肖邦的钢琴曲。这个洞里有留声机,肖邦的音乐是从留声机里传来的。这些苦难的波兰年轻人,这些祖国的解救者,在这样的夜晚,冒着危险和严寒从各自的洞里来到肖邦的音乐前来聆听,也是来享受,来把心里的苦难放下,也是来把渐渐失去的力量重新聚拢。这一切是那么地顺理成章,因为他们是听着肖邦的音乐长大的,肖邦的音乐在他们成长的记忆里,他们的心里满满的。所以,他们现在会这样走来,会这样聚拢。童年听到的美好声音,阅读的美好故事,会成为未来民族、国家聚拢的集合号,旗子就是那样重新飘扬,反攻也会那样磅礴开始!
    洞里面还坐着一个8岁的孩子,他生了很重的病,马上就要死了,听完了肖邦的钢琴曲,他声音微弱地请求:“我想听童话,能不能读一个童话给我听?”一个游击队员站起来,从破旧棉大衣的口袋里拿出一本童话,说:“我们今天朗读吉卜林的童话。”读完了一遍,孩子声音微弱地说:“我想再听一遍。”于是游击队员又朗读了一遍,在童话的第二遍声音里,8岁孩子呼吸完最后一口气,离开了这个世界。
    童年的故事是成年后的方向
    童年听到的声音、读过的故事的确是成年后的方向。8岁孩子的最后生命在童话中兴致勃勃地度过,那是因为他一岁两岁时听过,他有记忆的想念。把伟大的音乐、美妙的童话给了童年,就等于给了一生。中国教育的确必须把童话,把优美的文学,把妙不可言的音乐放进去,只放一点知识,太贫穷了;只放一点道德,太干枯了。而可爱、美好的童话里,既有知识和智慧,又有道德和良知,有我们所想的一切!
    阅读童话、相信童话,童话就会变成生活,童话不再只是想象,而会成为真实。中国是可以成为“童话”的,人类也一直都在向着“童话”行进。我这么说是不是太浪漫了?可没有浪漫,希望在哪里?(上海师范大学 梅子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