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校长 >

《窗内窗外》——学校应该终结工场型管理模式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报 沈茂德 参加讨论


    让江苏天一中学校长沈茂德一直苦苦思索的是,为什么那么天真、活泼的儿童渐渐长大后,就变得“老成”,变得那么规范,那么“听话”,变得那么没有个性,没有创造力,这与我们学校有太多的规定和太多的“不准”是否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应该如何“解放孩子的脑袋,解放孩子的手脚,解放孩子的心灵?”这是我们校长管理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要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就应该从我们的教育做起,从校长管理做起。——编者
     
     
    沈茂德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规范”和“秩序”的建立是管理的一种基础性架构,它不是管理的真正意义。管理的目的应该是让一所学校充满活力,使每一位师生充满生命的激情,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自觉地工作、学习。——江苏省天一中学 沈茂德
    每次出国访问,总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些初次出访的校长会出于真心求“道”的目的,向外国校长同行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学校有哪些管理学生的规章制度?你们是如何考核(管理)教师的?面对这样一些问题,常见外国的校长脸上会闪过茫然的感觉,有些校长会无奈地耸耸肩,摊开双手,连说“No,No”。
    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文化中,管理是以“管”为主的,体现出厚重的官本意识,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理念,使很多校长把管理的价值取向定位于建立“规范”和“秩序”上,在我踏上校长岗位之初,我也曾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我如此投入,怎么还有这么多的埋怨?”
    经过较长时间的岗位实践之后,我才真正认识到:“学校管理的增值在于服务过程之中,在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之中。”
    管理效果与效果管理回归师生发展的管理本原
    在传统的管理哲学中,管理往往意味着制度、考核、奖惩,“管住物、管好事、管住人”成为一种普遍的程式。我们通常看到的学校管理模式是校长居于学校管理层的顶端,然后向下逐级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管理网络。
    这种基于工业革命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可以高效实施标准化的运作,但它的弊病也是同样明显的,就是极大地削弱了学校的主体——师生的个性和主动性,往往进入“有管理、不增值”的尴尬境地。
    其实学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我们想要的效果——“促进人的发展”,而不是为了便于管理。“规范”和“秩序”的建立是管理的一种基础性架构,它不是管理的真正意义。管理的目的应该是让一所学校充满活力,使每一位师生充满生命的激情,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自觉地工作、学习。著名学者马尔库塞认为:“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要使学校全面增值首先要使每一个人增值。在长期的学校管理实践中,“促进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职工生命素质发展”就逐渐成为我对学校管理的本原追求。
    管理诊断与诊断管理管理的服务之义
    从“为了师生发展”的价值追求上看,管理绝非是对学生与教师的控制,而应是一种过程性服务。所谓过程性服务就要求校长能敏锐地发现学校运作中已经存在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地予以解决和预警,犹如中医看病那样,通过“望、闻、问、切”发现病症及病源,这谓之“管”。所谓“理”,就是针对病症和病源,及时对症下药,理清各种问题解决的思路,理顺校内外各种关系。随着学校管理的专业化发展,诊断性管理更成为教育性管理、过程性管理的本质表现,也是服务理念的基本体现。
    基于这样的理解,学校具体管理行为就应该从“法官行为”(结论评价)转变为“医生行为”(预警与医治),由自上而下的“命令”,转变为彼此平等的“互动对话”。比如,“诊断性听课”,其目的不是为了给教师评一个等级,而是在随堂性的听课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再如“教师会议”,我每次在开会之前需要在学生中、年级组里作大量的调研,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解与建议,可以这样说,我校的教师会议已成为一种颇有深度的校本培训,在长期的这种校长、教师间心灵的对话、问题的解决式研讨中,校长的办学理念逐渐为教师认识、认同,并渐渐演变成为一种积极的学校文化。
    在我看来,现代学校管理绝不是出于评价与控制的目的,而是富含人性光辉的善意帮助与服务,在这种服务中,应充分体现管理者的引导智慧和管理增值能量,在各种“诊断性对话”之后开出“诊断药方”,并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研究的愉悦气氛中,双方为达到管理目标而协同努力。
    管理文化与文化管理超越规范的引领
    当一所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超越规范”就成了管理的一种内在诉求。“超越规范”不是不要规范,而是建立在较稳定的规范基础上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管理,表现为更加关注实践精神与行为的引领。
    我总觉得现在的学校过多强调了制度、规范、考核,这些东西强调的是建立一种“标准化”的秩序和规范,强调的是纪律的约束。当然,这是学校工作的基础,没有这样一种秩序和规范,就绝不可能有学校的有序与和谐,更不要说学校质量与特色。但任何管理者都应该知道,纪律虽然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需的、重要的,但它们远不及通过营造良好的氛围吸引师生、留住师生们的心来得高明。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着力升华学生的梦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学生学习的优良习惯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各种考核肯定能对教师工作、学生行为有促进作用,但它起的是“规范、鞭策”的作用,而价值观的认同,激起的是一种源于内心和自我要求的激情。
    在我看来,在人的思维与行为中,有一种“荷尔蒙”起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这种“荷尔蒙”就是植根于心灵,外显于言表的人生价值观和稳定的行为习惯。对学校改革与发展起基础性和决定性影响力量的绝对是那种弥散于校园中的“文化空气”,是在全体师生言行间不经意流露的“行为文化”,是流淌于师生血液中的“基因文化”。
    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实力”才是学校运行真实的“无形的手”,它在规范和操纵着学校的走向,它在真实地影响和奠定着“浸润”在其中的每一个师生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
    天一的很多老师都知道我有一本“多种色彩”的教师名册,那是各种类型的谈话痕迹。家长、教师和很多来访者常向我索要我在许多会议上讲话的PPT,那是我对各种问题的理解。在现代社会,网络已成为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我每学期几十篇的阶段工作随笔、外出会议通报就成为阶段性工作重要的管理思考、学校教学、工作建议的引领信息,每篇文章点击都是成千乃至上万。我想,在这种不见面的信息交流中,不仅有了信息交流,更有了文化交流。
    著名作家刘墉曾说过:“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可以使你总有一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应该看到,在每一位教师的内心都有着人生发展的梦想,校长就要善于帮助和引领教师把这种梦想变为现实。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着力于“师生双向成才”的探索:即一方面要把学生培养成才,另一方面还要为教职工的发展成才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和尽可能优越的条件,使他们在教学或服务的过程中同时成才。比如学校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理论修养,为教师的进一步提升打好基础;学校通过“造山运动”,让一部分教师“享受特殊成长待遇”,让一部分教师迅速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并帮助更多的教师成长……当每一个教师感到自己在不断发展时,我们的学校怎能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呢?
    教育的最终价值应该是提升、发展每一个孩子的素质,让每一个学生感到生命的幸福并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在我校的管理中,我们较大程度地改变了鉴别、分类、考核学生的管理哲学,明确提出“学校应该成为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放声歌唱的地方,要努力让我们的学校成为在校生喜欢、毕业生怀念的乐园”。学校教学逐渐在走向“智慧+艺术”,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即每一个孩子都是即将升起的太阳)。“让热腾腾的情感伴随孩子们的生活与学习”就成为我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学生管理出现了“满怀热情地帮助每一位学生发展,倾注全力培养出类拔萃的英才学生,千方百计发现和帮助特长学生”的新面貌。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29日第3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