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业组】 探寻“最中国学校”的文化味道 ——读《教育是什么——一所学校的百年故事》有感 提起“最中国学校”,想必当下中国的校长,大概都不会陌生。这座有着苏州园林万千气象的学校,可以说是最具中国文化气息的现代学校。当年的苏州织造署,康熙、乾隆南下江南时的行宫;有着“江南三大名石”之称的瑞云峰,千姿百态,气象万千;文学大家曹雪芹少年生活的地方,宁国府艺术形象的生活来源,这是一个多么富有神奇与传说的地方,又是一个多么让人充满着无限遐想与憧憬的地方呀!在这样一座洋溢着古典魅力的校园里,即使不用读文识字,园子里散逸出来的文化味,就足以让人陶醉。 名园办名校,名人办名校,名校出名人。在这里任教以及走出去的名人数不胜数,蔡元培、李根源、章太炎、竺可桢、费孝通、何泽慧、陆璀、彭子冈、杨绛、李政道、沈骊英、蒋恩钿等大批名人都曾是学校的校董、师生。大家的影子无时无刻不在校园里,这种文化的渗透与传递,无时不在,而这些也正是构成学校深厚文化历史的一部分,成为学校无形的课程,学生沉浸其中,受益终身。 近读柳袁照校长《教育是什么——一所学校的百年故事》,再次被苏州十中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所浸染。虽然,对于苏州十中,早有耳闻,从教育报刊上,从柳袁照校长的文字中,已经有了大概的印象,但是,当拿到柳校长这部著作,沉进其中,跟随其诗意的文字,触摸学校角角落落的历史渊源,感受生活其中师生的斯人斯事,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震撼。正如柳校长所言:校园的美丽,有一种震撼,有一种净化人心的力量。苏州十中的的校园文化不仅浸染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学生,更触动着每一位对教育充满着理想与幻想的教育者。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具有教育家气质的校长,首先应当是位文化人,而对学校文化的挖掘,对学校历史的探究,对学校精神的凝练,则应当成为校长的重要职责。校长如若没有对学校文化的自觉审视,就不可能在文化层面上,将学校引向理想的境界,从而让学校的潜文化发扬光大,让学校的师生彰显文化的气质。 《教育是什么——一所学校的百年故事》,与其说是教育专著,倒不如说是一部文化随笔,这是柳校长用心写出的学校历史,用文字呈现的校园文化。作者用细腻笔触所展现的斯人斯事,将学校的历史具体化,文化形象化,可感可触,变无形为有形。事实上,学校的历史与文化,不正是师生大量鲜活的故事构建而成的吗?而曾经在校园里传道授教的教师,在校园刻苦读书的学生,也正是在昔日的时空里演绎着令人难忘的人生经历。 对学校历史的挖掘,对学校文化的发现,才能传承学校的文化,秉承学校的精神,让文化的气息一脉相承,继承发展。柳校长正是基于对学校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对学校教师文化气质的深入发现,才使这座根植于古典园林中的学校发展成为“最中国”的学校。 柳校长“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办学精神,本真、唯美、超然的诗性教育,并非没有根须的空洞理念,而是根植于学校历史,形成于师生实践,发展于校园积淀,从王季玉校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教育追求,到杨绛先生所言的“振华那股味”,再到普通教师秦兆基的书生意气,一代一代振华师生,用他们的人生书写了校园最美丽的篇章,也用他们的精神与气质成就了学校厚重的文化。 精神的提炼确立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在文化的浸润与感染下,柳校长又将这种文化的精神与内涵通过有形无形的方式呈现了出来。秉承“修旧如旧”的建设思路,在现代化大都市中,苏州十中仍然能保持传统的元素,让文化的符号与精神在校园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彰显。在苏州十中的校园里,每幢楼都有楼名,每一条廊都有廊名,每一个园子都有园名,每一片广场都有广场名,也都有楼记、廊记、园记、广场记。这是学校师生留下的记忆以及文化的符号,而这更是对学校文化的拓展与延伸。 在注重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更感叹于苏州十中的活动文化。30公里行走,让学生在行走过程中,经历真实而美妙的体验;毕业典礼上学生自发组织的募捐活动,让学生的善良之心与爱心得到释放;迎新联欢会上,人人参与的喜悦与激动;诗会上诗意与灵性的表达。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学校无形的课程,使学校的精神与文化在有形的方式中传递给学生,植入学生的心灵。 正如书中柳校长所言:一个人的成长,更多的是来自精神的影响;一所学校的成长,更多的取决于学校的精神塑造。十中的文化足以让一块顽石变成精致的作品,与人如是,与物如是。这的“最中国”学校带给我们的文化故事,让人感动,更让每一位教育者深深地感受到文化对教育的力量。(作者: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教育体育局 梁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