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业组】 追求心平气和的幸福 ——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有感 多年蜗居在低年级,许多人都认为我教低年级,经验丰富,应该已经是得心应手了。可教育没有可以普遍适用的所谓规律,学生在变,家长在变,富有魅力和人性的教育,永远是这个教师——这个班级——这个孩子——这群家长的一对一。每年,都会碰到一些很有个性、让我操心,甚至头疼的孩子。只要进了校门,每天都有动怒的诱惑,每天都有严峻的考验——尤其我是一位班主任。要做到心平气和,谈何容易? 暑假里,静下心来重新读了《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薛老师给我带来的不是高山仰止的惊叹,更多是心有戚戚的同感、快感,我的牢骚和埋怨,困惑和犹豫,都在薛老师的文字中触手可及:既没有丧失柔软,又不能摆脱考核体制的束缚,每天都在“成绩”和良知之间挣扎,每天就经历几度急躁和懊悔的炙烤。痛苦,谁来解我?煎熬啊,污浊啊,活在沼泽、文火里。 面对畸形和诡异的现代教育,薛老师有着这样的冷静思考和长远见解:“在应试的岩缝里寻觅播种理想的土壤,在旧有德育的盐碱地里栽种自己的教育之树”。 面对那些冥顽不化的捣蛋分子,薛老师也曾束手无策,有时甚至也扬起手臂,给以响亮的耳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增加,她把对“心平气和”的追求当作个性的一种修炼,通过读《道德经》、写教育日记、与朋友沟通等,不断磨练自己性格中焦躁的部分,把能达到的最好境界留给自己深爱的孩子们。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拷问、反思中,她渐渐走向“心平气和”。 读着这些真实的文字,我反思自己:我的着急、上火,往往都是因为对孩子、对家长的期望太高。要想心平气和,最重要的就是,要直面且平静对待学生、家长身上存在的差异。 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差,一个题目教了十几遍都教不会。我们要承认部分孩子确实存在思维苏醒比别人沉睡长久的情况——和别的孩子比起来,他们是更需要呵护的娇弱的花朵。心急火燎、怒气冲天地抓,只能使他们对功课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走向愿望的反面。有时,对于弱孩子而言,放松,恰是意味着对其学习兴趣的呵护,何必在意一屑一砾的得失。要适度模糊,否则,两下里焦头烂额——相见苦愁。或快或慢,或主动或牵引,只要他们都在往前赶就行了。 有的孩子有先天的多动症,家长四处求医都无济于事,为什么我一定要强迫他上课时坐在座位一动不动?如果我能让他做到这一点,岂不是成“神医”了?凡事做到问心无愧就行了。千万不要听信那些“爱心的奇迹”,否则累死、气死,也只白白证明你的不明事理和不自量力。 有的家长真的连一年级测试都不能圆满通过,有的家长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只会养而不会教……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师,早就知道,一个问题孩子背后,必定存在着一个问题家庭。你想彻底改变一个孩子,就意味着要同时教育好他所在的整个家庭——爸爸、妈妈,很多时候还要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那个家族中举足轻重的七姑八舅之类……在大多家长都能跟上老师步伐,配合教育孩子的情况下,由于一部分家长懒惰、懈怠,孩子相对落后了,我有什么话说? …… 教学中的许多事情,就该这么想。这样的心平气和不是放松要求,不是虎头蛇尾,而是在平静、淡定的外表下,保持一颗滚烫的心,保持对教育的执着追求,但是更加平和,更加持久,也更加自信与坦然。 让我们在平和的教育中去奉献,去静候,去倾听花开的声音,和孩子一起成长,感受教育带给我们的幸福。(作者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 杨静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