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培育人生的“艺术家”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崔一贤 参加讨论


    
    鸥鸟可招 丰子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手机已经取代电脑成为使用量第一的网络终端设备,“低头族”成为我们这个特殊时代的一个普遍的群体。有调查数据显示,现代人平均每15分钟就要浏览一次网络社交软件。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由报刊杂志的文字变成了网络上的图片和视频。这些图片和视频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直观的感性层面的刺激,而且这些信息都是稍纵即逝的,我们的大脑捕捉到这些信息,却只能留下较浅的印象,不能深入地加工,无法上升到理性层面。长此以往,我们会形成一种习惯,仅机械地收集信息却不做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以至于我们的理性思维逐渐弱化。
    以科技手段为依托,现如今我们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过度娱乐化的状态。电视媒体、网络平台包装出了“网红”和选秀明星。人们娱乐生活、娱乐明星甚至娱乐政治。以往被“理性主义”束缚的感性欲望也得到解放,人们过分注重自我,宣扬个性。现如今,使用手机和平板设备的群体逐步年轻化,甚至很多儿童在四五岁就开始接触微信等社交软件,沉迷于网络游戏当中。这种情况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绝不仅限于对身体的危害。过度沉浸在个人世界中,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缺少对于各种情感的体验,则会造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陌生化”间离。现代人如果缺少真实的情感接触,缺少真实的体会大自然的机会,长此以往,不仅会丧失审美的冲动,更会失去创美的能力。
    在当今商业媒体化的语境下,人们的社交、生活、思考方式悄然变化。人生的“艺术家”这个命题,对于我们人生方向的选择和人生价值的构建更具指导意义。人生的“艺术家”不是要求我们将生命的外在进行修饰装点使其极具艺术性,而是要将在艺术作品和大自然的欣赏过程中获得的体悟渗透到人性深处,使人格得到完善,达到真善美三者的完美结合。
    培育人生的“艺术家” ,一切美的修饰和诗意的追求首先应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即完整的人格。也就是说,“艺术家”的一切框架应构筑在一个健康完整的人之上。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划分为知、情、意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可以对应为真、美、善三个方面。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君子要拥有宽广的胸怀、丰富的学识和慈悲的仁德,这是儒家为普通人所设计的一种完美人格模式。这种人格既能使我们不必活得如整日钻营在名利中的人那样卑微浅薄,又不必承担着兼济天下的负累。我认为人生的“艺术家”首先要具备君子这种人格,让真善美在人性中完美结合。其次,人生的“艺术家”讲求对于艺术品和日常生活的美的欣赏,就是要从艺术和审美通向人生,将美导入生命。以日常的生活和鲜活的生命作为实践的对象,以整体的人生作为目的,达到人生的“艺术家”的境界。美是沟通真与善的桥梁,审美则是我们由必然王国通向自由王国的必经之路。美和审美在真与善、知与意、理性与感性相融通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朱光潜在《谈美》中多次提到美感和快感的区别,快感与实际需求有关,美感与实际需求无关。看丰子恺的漫画,我们总能透过它寥寥的线条或是大片的留白寻到一股生命的鲜活的味道。一颗敏锐洞察世界的心可以激起无数的好奇,激起所有潜藏在内心的感情,引领我们走在路上去发现、去思索、去感动。
    总的来说,培育人生的“艺术家”就是要塑造一种在拥有真善美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将静观和实践、审美和创美、知与行、出与入同时兼顾,最终健康的人格范式。而这些都是现代人最为缺失的精神品质。人生的“艺术家”就是要培养具有坚实的人生意义、积极的人生追求,热爱生活、诗化生活的人。人生的“艺术家” ,起于艺术和生活,终于艺术和生活。
    艺术和审美,在当今如此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有时显得十分奢侈。艺术品在很多人的意识中是昂贵的、高不可攀的。但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接触到艺术品的渠道越来越多,比如说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大剧院等公共空间日益增多。社会给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那么我们首先应摒弃头脑中的错误观念。另外,很多人认为艺术是晦涩难懂的。对于任何艺术,在真正去了解前,做任何推断都是徒劳。因此,想要了解艺术,那么第一步要去欣赏艺术。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我们会产生一种敬畏生命的崇高感;观看女神维纳斯的雕像,我们会产生一种摄人心魄的优美感。欣赏艺术,弄懂它的创作背景、艺术技法、思想意义不是必须的,只要能将我们体会的种种感受铭记于心就足够了。
    需要注意的是生活之美是审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要将日常生活的审美分为自然审美与社会审美两部分。人生的“艺术家”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正确观念。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中国古代讲求“天人合一” ,而现在我们常常将自然与我们自身明晰地区别开。我们去控制自然或去欣赏自然,这本就是一种“主客二分”的错误思想。城市的钢筋水泥圈起一个人造的世界,我们似乎觉得田园牧歌的美离我们很远。仰望星空,我们被宇宙的浩瀚广阔所折服,被崇高的美撼动。这就是自然的力量,自然与人总在潜移默化中相互影响。人与社会也是一体的,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我们由理性向感性复归的路上如果矫枉过正,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社交网络给我们提供了虚拟交往的新方式,人与人的交往缺乏真实的情感交流而逐步变得陌生化。我们应该将自己融入社会,尽自己的力量承担社会责任,使社会更加融洽和谐。
    另外,要做人生的“艺术家” ,生活不能只停留在审美静观的层面,缺少“创美”这一重要部分。梁启超主张通过劳动、艺术、学问、生活等具体实践,把人从麻木状态恢复过来,令没趣变成有趣。朱光潜在《看戏与演戏——两种人生理想》这篇文章中写道,“古今中外许多大哲学家、大宗教家和大艺术家对于人生理想费过许多摸索,许多争辩,他们所得到的不过是三个简单的结论:一个是人生理想在看戏,一个是它在演戏,一个是它同时在看戏和演戏。 ”在我看来,最值得过的人生是第三种人生。看戏的人认为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静观,在于从最高的意义层面来观照人生;演戏的人认为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实践,在于从生命中最真实的烟火气中感受存在和创造的乐趣。第一种人在审美的过程里只接收不输出,第二种人则只输出不接收。唯有第三种人生,既能在饱尝生命跳动的同时又在人生路途中流连玩味,又能在冷和静中体会生活的热闹。第三种人可以将自己在艺术和生活中的所感所得升华到人生的意义层次,又能利用这所感所得再创造生活的乐趣,进而影响他人。人生需要学会取舍,需要学会慢下来,需要学会欣赏,哪怕体会的乐趣只是短短一瞬,日后回想起来也是一次生命的欢愉。将每次在艺术或生活中获得的感悟记录内心,长此以往,封闭麻木的内心就会慢慢敞开,审美能力也会逐渐变得敏锐。能发现美,才能创造美,在生命中收获美感会化作一种创造的动力驱使我们更多地投入到实践中,在生活、劳动、做学问里释放这股欢愉与热情,将生命的美好传递给每个人。其实生命的意义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发现与创造的惊喜中构建起来的。“知不可为而为” ,“为而不有” ,生命的意义是在“慢慢走”中觉悟,又在这一次次的超脱中得到升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