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这东西对写作者来说,实在非常重要。却又无法解释,脑海里掠过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表情、一个背影,怎么在千头万绪里,慢慢变成一个有鼻子有眼的故事? 从琐屑的生活经验到文学创作的完成,这中间究竟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当真是谜,也正是这点混沌之感,深深吸引着我——原来,在现实之外,还有另一个更加丰饶多姿的空间。沉湎于恍惚与虚构,时常的,我看见镜子在孤独中沉思,河流与水草挥手道别,路灯下狂奔的少年一边哭泣一边歌唱…… 正是这多彩、流动且不确定的记忆,让我那恣意的想象与书写得以飞翔。如同疾速裂变的图像……没有办法,我是这样热衷于虚构。——现实生活中,我在牢不可破的秩序里平淡无奇地长大,天知道,我是一个多么乏味的人。 我承认,我虚构了一条街、一群少年和一系列息息相关的故事。我将无处安放的少年情怀,对善恶与爱恨的体认,统统投入其中……那条街叫秀水街。青石街道,灰蒙蒙的小镇人家,百无聊赖的少年时光等,这些都是我笔下很多故事的背景。然而,我从未在类似的地方生活过!我不知道记忆如何裂变至此,但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怀疑,欣然接受这个“谎言”。就这样,在由“谎言”衍生出的故事世界里,我变得目光笃定,并开始以一个街巷少年的身份讲述一条街的悲喜与冷暖。 从文化记者到中学教师,再到副刊编辑,从上海到淮安,兜兜转转,为了维持一份貌似体面的生活,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付出了昂贵的代价。难以置信,竟断断续续写了十年。 真正的写作从来没有捷径可走,日常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时常在现实与虚构之间独自摸索,尘埃不小心迷了眼,泪水不经意掉下来,然而,无论世道人心多么令人酸楚,我们依然在读在写在思。 三餐一宿,寂寞不请自来。蛛网般的人际中,找不到真正的同类……无数个独处的时刻,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为什么要写呢?它使人对生活的要求更多,有时甚至活得更累,可也深知,这是我们得以超越平庸生活的凭据,是塑造独一无二个体风貌的历练,也是命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