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百家争鸣 >

贺予飞:中国近代新小说研究的新探索——读《“文学场”之魂:中国近代新小说读者意识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贺予飞 参加讨论


    关于“读者意识”与“文学场”理论,将其任何一方条分缕析都殊为不易。《“文学场”之魂:中国近代新小说读者意识研究》(潘桂林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却将二者联结,以“新小说”为具体依托,以读者意识为核,将中国20世纪初风云变幻的文学场要素及其内在构型、机制、动因、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呈现和剖析。这不仅是一次理论碰撞与融合的尝试,也是深入文学历史现场的实证探索,具有很强的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
    作品视野广阔,角度新颖。以往关于中国近代新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史撰写、作家作品分析、思潮演进梳理、接受美学下的读者研究、小说转型研究、文化研究等领域。潘桂林以宏阔的理论视野重审当时的文学现场,敏锐挖掘到在商业化运作机制与政治激变语境之下,中国近代新小说受启蒙新民与商业盈利的双重裹挟,读者意识成为文学场诸要素沟通的隐性中介和文学创作的深层动力,是文学场域中无处不在的魂。她创造性地将“文学场”这一文学生产、流通、消费的动态空间与读者意识融会贯通,读者意识不再局限于阅读受众或者叙述学中“隐含读者”、“理想读者”,转而投注于主体创作动机、艺术构思中的一系列心理机制,由此,读者意识成为联接文本与世界、作者与读者、传统与现代、意识形态控制与艺术自律追求的核心。这一理论突破了英美新批评、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的局限,强调了场要素对文学的动力建构功能,为中国近代新小说研究打开了一扇天窗,具有学理性和开创性。
    同时,该书扎根现场,论证严密。专著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语境、地域中分析文学场内外诸要素,是布尔迪厄文学场理论的“中国化”实践,回归文学历史现场,注重理论的民族性转化,是有根的研究。“混乱生‘变’的社会场”、“陷入弱势的经济场”、“中西冲撞的文学场”构成了中国近代新小说的诞生土壤;“脱离体制的作家群体”、“接受受限的读者预设”、“催生想象的报刊形式”、“动荡复杂的社会心理”构成了近代新小说生产的场域要素。她总结近代文学场中新小说读者意识的内涵、特征及其对新小说的总体影响机制,将文体革新、叙事转型、启蒙现代性、话语实践、传媒诗学等理论延伸到中国近代新小说读者意识之中,分别从“民族语境意识”、“报刊语境意识”、“读者定位与整体语境意识”等具体层面去分析对近代新小说发展中的语体革新、雅俗流变、叙事变革等重要现象,并就叙事风格转变、叙事反讽弱化等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解方向。
    论著寻根究底,注重理论脉络的梳理,理论根基的挖掘。譬如,对读者意识联结功能的阐述参考了20世纪现象学文论、四要素理论、话语理论和媒介诗学对读者的关注;新小说语体变革则在工具论与本体论语言观的博弈中找到源头。这种入场式研究既注重实证分析,又包含理性审思,摆脱了纯理论研究的抽象性和个案分析的浅表性、偶然性,深掘出现象背后深藏的时代文化根脉,创作、接受心理根源以及意识形态与话语交织的运作状况,充分阐释文学生产场域中诸要素的相互制衡及其对读者意识的影响,以及文学场对小说本身的引导、建构和制约功能。
    在论述中,作者挖掘深入,迁衍性强。研究文学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指导文学实践。本论著中提出的理论新观点不仅适用于中国近代新小说,也可以用来剖析任一阶段文学场中的文学现象,进入其内在机制、发生之源,具有普遍适用性。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介的革新正在改写文学场格局,对作者、传播者、读者产生深刻影响。潘桂林近期对新媒体诗歌和小说叙事研究的成果是这一理论迁衍的成功案例。她在《自媒体对文学场和新诗走向的深度影响》一文中说,网络自媒体改变了文学场格局,为新诗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隐忧;媒介是参与文学构建的物质形态,而读者意识则是渗透于文学场各要素间的无形粘合者。《话语交流视域下的叙事声音类型论》梳理了小说叙事声音的变迁,认为“读者的主体地位从无到有乃至成为意义的最终裁决者,体现了叙事交流意识的强化轨迹和读者意识对叙事声音的强大影响力”。可见,“读者意识”这柄理论之剑可以游刃于文学场中,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的解读。
    潘桂林已在中国近代新小说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十余载,陆续发表了《读者意识与20世纪初长篇小说的雅俗流变》《中国近代小说读者意识浅探》等论文10余篇。《“文学场”之魂:中国近代新小说读者意识研究》一书是她多年学术自觉追求与实践的心血结晶。十年磨剑,她以执著的学术信念穿行于文本内外,灵活运用文化批评、接受美学、叙事学、文体学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整合性姿态重新面对近代新小说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实际,彰显了理论思辨色彩,充盈着学术激情与个人特质,为文学与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治学思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