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用优美文字立一座丰碑——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谷文昌》作者吴玉辉访谈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学习时报 张丹丹 参加讨论


    
    编者按:谷文昌是县委书记的楷模,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为谷文昌点赞,称赞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吴玉辉同志满怀真情地写出了报告文学《香炉》,于2015年9月10日在《学习时报》发表。在中央党校和福建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吴玉辉同志在《香炉》的基础上,写成了长篇报告文学《谷文昌》,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和福建人民出版社于2016年6月联合出版。该书于2017年9月21日荣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本报记者第一时间对该书作者吴玉辉进行了专访。
    学习时报:作为本届“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图书的作者,请您谈谈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写出了《谷文昌》这部报告文学?
    吴玉辉:写一部反映谷文昌事迹的报告文学,一直是我的心愿。我出生在东山岛,这正是谷文昌当年带领东山人民植树造林战胜风沙灾害的地方。记得小时候,长辈们向我描述昔日东山风沙肆虐的情形,刮大风时,风沙就像一堵堵行走的沙墙。就这样,一座座村庄消失在漫漫风沙中。是谷书记带领大家植树造林,治服了风沙,使昔日的荒凉海岛变成了东海绿洲,东山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东山百姓中流传着一句口头禅:“有代志,找谷书记。”也就是有事情找谷书记。我深切感受到家乡百姓对谷文昌发自内心的怀念和敬仰。谷文昌去世已经三十多年了,当地百姓依然深切怀念着他,每到清明节,东山百姓是“先祭谷公,后拜祖宗”。
    我试图通过这部作品,使读者感受到一个不忘初心,充满信仰力量、忠诚力量、人格力量的谷文昌,感受到一个充满家国情怀,敢于担当的谷文昌。这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
    学习时报:您能谈谈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吗?
    吴玉辉:在谷公坟前,摆放着一个插满香火的花岗岩香炉,香炉上凿着“谷公——人民敬仰”六个字,看得出,香炉来自民间,香炉上的字并不是什么书法家所题,但却是一笔一笔用心凿上去的。一个县委书记去世多年,百姓始终铭记着他,这深层的原因在哪里?我从东山到宁化到南太行,再回到东山,追寻着香炉背后的感人故事。我采访了谷文昌身边的工作人员、南下的老同志、当年参加植树造林的干部和村民、谷文昌的亲属,他们饱含深情地向我讲述谷文昌的事迹,向我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这使我从一棵树,走近一个人,走进一个共产党人磊落而无私的精神世界。
    学习时报:在创作过程中,有哪些情节让您最受触动?
    吴玉辉:一部作品只有先感动作者自己,才有可能感动读者。在创作过程中,谷文昌的每一个细节都感动着我。有两个故事让我特别受触动。
    在当年谷文昌治理沙害的风口——山口村,我采访了94岁的何赛玉老阿婆。老人家向我叙述了她坎坷的人生。她出生在海岛北部的前何村,出生后不久,就被遗弃在路旁,是一位从山口村出来要饭的奶奶救下了她。而这位老奶奶却在一次外出乞讨的时候,饿死在旷野中……
    由于风沙把田地都盖住了,种不成庄稼,何赛玉和当年要饭的奶奶一样,提着篮子,端上破碗,四处去讨饭。何赛玉老阿婆激动地说:“是谷书记来了,带着我们种上木麻黄。有了这些树挡住风沙,我们才过上了好日子。每年清明节我都要带上子孙去给谷书记扫墓。谷书记,好人啊!”采访结束后,何赛玉阿婆的外孙开着一辆轿车来接老人家回去吃饭。望着渐渐远去的轿车,我在想,何赛玉老人命运的变化,正是山口村乃至整个东山岛百姓命运变化的缩影啊!
    在采访过程中,让我难忘的还有谷文昌的家风。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种下了成千上万亩的木麻黄,可一家子吃饭用的桌子还是一张小石桌。一位林业干部实在看不下去,就到林场捡了一些木头边角废料,给谷文昌做了一张小木桌。当他把小木桌送到谷文昌家里时,被谷文昌坚决退掉了。妻子史英萍是南下干部,1952年定为行政18级,此后其职务和工资都未提升过,直到谷文昌去世后的第三年才按政策升为行政17级,也就是32年才晋一级。他来到东山工作的时候,带着一只随身南下的旧皮箱,14年后调离东山时,带走的还是那只旧皮箱,还有妻子亲手腌制的两罐咸菜。谷文昌去世时,身边只留下700元钱。去世之后,史英萍一周内就拆除了家中的电话,连同自行车一并上交,她说:“这是老谷生前的交代。”
    谷文昌用全部忠诚履行了他立下的“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诺言。这样的好官,百姓由衷地信服和爱戴。可以说,我是含着泪水写完这部作品的。
    学习时报:谷文昌在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完成了一件件当时难以完成的任务,您觉得这对当下的县委书记有哪些启示?
    吴玉辉:我觉得,在谷文昌身上,有着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为民情怀,同时,具有四个鲜明的特质。
    一是特别善于学习。谷文昌很注意学习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营养,经常用中国传统美德、用古训自勉和教育孩子。根据谷文昌身边工作人员回忆,谷文昌很注意学习《矛盾论》《实践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指导工作。在治理风沙灾害过程中,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的过程,掌握了治理风沙的规律。他带领林业技术人员,沿着一座座沙丘实地勘察,终于找到了“风口”;通过反复实践,找到了治理风沙的先锋树种木麻黄;通过“旬旬造林”的试验,总结出植树造林最佳的时机和方法,成功地治服了风沙。他在紧紧抓住植树造林改变东山生态这个关键的同时,注意“弹好钢琴”,组织干部群众兴修水利,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大力发展渔业生产,努力改善群众生活;修建海堤,保一方平安。谷文昌还注意把加强学习和加强调查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紧密结合起来,和发挥班子的集体智慧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凝聚力。这是难能可贵的。
    二是特别有毅力。谷文昌身上有着太行人坚定、坚强、坚毅、坚韧,百折不挠、不畏艰难的DNA,又有闽南人、东山人敢拼敢赢的气概。太行山修建红旗渠“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和东山植树造林“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异曲同工;“人工天河”与“绿色长城”,一脉相承。谷文昌带领干部群众治理风沙历经无数次挫折与失败,他屡败屡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把每一次失败作为登向成功的阶梯,终于实现了“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的宏伟夙愿。可以设想,如果在其中的任何一个节点上选择了退却,必将前功尽弃,空留遗憾。正是以谷文昌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有着坚定的奋斗目标,有着顽强的毅力,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才搬掉了世代压在东山百姓头上的风沙干旱这座大山。
    三是特别敢于担当。打石匠出身的谷文昌,有着“泰山石敢当”的精神。他冒着政治风险,毅然提议把被国民党抓壮丁的家属,由“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一项德政,暖了十万民心,这是一种担当;面对十倍于我、全副美式武装的国民党军队,他坚持不撤退,带领东山干部群众全力支援守岛部队,这也是一种担当;面对漫漫黄沙,他做出“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葬”的庄严承诺,不给自己留任何退路,这还是一种担当。这担当的背后,是实事求是、无私无畏的勇气,是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假如,当时,谷文昌在兵灾家属这个敏感问题上,选择了回避;假如,在大敌当前,选择了撤退;假如,在历尽治沙失败后,选择了“击鼓传花”,把难题留给后任,东山的那段历史可能被改写,谷文昌也就不是现在人民心中的谷文昌。
    四是特别有智慧。谷文昌说过:“要把工作搞熟,把群众情况搞透,就要开动脑瓜子。”开动脑瓜子就是注意工作方法。1958年“大跃进”,大搞“放卫星”“密植并丘”“大炼钢铁”。谷文昌一方面通过搞试验田,用事实说明“密植并丘”是不可行的,另一方面把“大炼钢铁”限制到很小的范围,没有在全县铺开。同时,把干部群众“大跃进”的热情引导到兴修水利上来。1958年,别的地方在忙着“大放卫星”“大炼钢铁”,而东山却完成了705个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效地缓解了东山的旱情。他利用建设八尺门海堤节省的资金,不失时机争取省领导的支持,大堤带小堤,建设了南门海堤,维护了一方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这都体现了这位打石匠出身的县委书记的智慧。
    学习时报:有学者评价《谷文昌》是一部“信仰叙事”之作,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谷文昌的可贵品质?
    吴玉辉:在创作过程中,我来到了南太行谷文昌的家乡,探索谷文昌成长的根与源。我以为,博大厚重的中原文化、慷慨侠义的燕赵文化、尚实通达的三晋文化熏陶着谷文昌,使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中华民族崇德向善的传统文化和强烈的家国情怀;党的培养,革命熔炉的冶炼,使他从一个长工成长为一名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员,始终坚信共产主义真,党是领路人,始终保持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苦难的家世,艰辛的经历,阅尽人间冷暖,使他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底色,对人民群众有着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对弱势群体古道热肠,有着一颗温热的心;太行英雄儿女的基因,赋予他百折不挠、不畏艰难、一往无前的气质。这一切造就了谷文昌身上鲜明的特质,使得朴实无华的他,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在众多的县委书记中脱颖而出,做出非凡的业绩,赢得了百姓的信赖和爱戴。
    学习时报:2014年您创作的《援疆干部》荣获了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谷文昌》这部作品又荣获了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这是您连续两届摘得该奖项,请您谈谈感想?
    吴玉辉:借此机会,对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还有对创作这部作品给予大力支持的同志,表示诚挚的谢意!
    《谷文昌》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是谷文昌的事迹感动人,我是沾了谷公的光啊!我想,这不仅仅是中宣部、专家、评委对作品的肯定,更是对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的进一步推动。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与文学界的朋友们一道,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生活,用心、用情写好中国故事,写好扬正气、接地气的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