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 | 《布罗镇的邮递员》接连获奖,是对耐心磨稿的奖励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少年儿童出版社提供 (责 newdu 参加讨论


    摘要:”《布罗镇的邮递员》接连获奖,在我意料之外,但或许,是对作者和编辑耐心磨稿的另一种奖励。”
    
    从中宣部2016“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2016中国好书”、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直到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长篇童话《布罗镇的邮递员》今年2月起连续捧得多项国家级大奖,成为儿童文学界名副其实的大满贯。出版一年加印8次,销量近14万册的数字,更证明了小读者对它的喜爱和认可。
    《布罗镇的邮递员》作者郭姜燕是苏州大学实验学校语文老师,回顾起自己近10年的儿童文学之路,她由衷感慨:“在摇摆的回忆镜头中,上海市延安西路1538号显得无比清晰。这是一个集中了《少年文艺》《儿童文学选刊》等纯正文学杂志,汇聚着许多资深编辑的地方。正是因为结缘于此,我的儿童文学之路才越走越宽。”
    稿件质量是永远的硬道理
    “作为从小看《少年文艺》长大的老读者,我对她不陌生。但我第一次向《少年文艺》投稿,收到的却是退稿信,同时抵达的还有编辑老师详细的分析指点。虽然认真修改了两次仍然没有成功,但我一点也没气馁,反而有一种得到了名师指点的窃喜”,郭姜燕回忆。
    从被退稿到第一次发表,郭姜燕的作品在《少年文艺》上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在《少年文艺》主办的“周庄杯”全国短篇小说大赛颁奖式上,她与来自上海延安西路1538号的编辑们见了面,写与编的沟通渠道越来越密切。这之后,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酝酿5年的《我们的秘密》,还精选了两部短篇小说集短篇集《猜猜我从哪里来》和《季悠然和她的猫》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个儿童文学界的新兵,一下子出版3本书,真是让我震惊于出版社的胆量和对作者的宽容。”
    有了这样的基础,郭姜燕放心地把《布罗镇的邮递员》交给了她信任的延安西路1538号的编辑们,“其实,在这本书出版前,我还写了另一本儿童小说,少儿社的编辑和领导对作品提出了许多中肯意见,觉得还需打磨。那一次稿子被退,让我更加明白,在延安西路1538号这个地方,稿件质量是永远的硬道理。”
    
    这里,是我永远的儿童文学故乡
    “《布罗镇的邮递员》等一批好书在少儿社接二连三地喷涌而出,不是偶然的,背后是在儿童文学领域的深厚积淀。”少年儿童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李炳刚说,建社65年来,少儿社始终把出版富有创新意识的优秀品牌图书放在首位,策划、出版了奠定自己“原创儿童文学重镇”地位的标志性图书,成为几代小读者的阅读记忆,儿童文学编辑队伍里也成长起秦文君、郑春华等诸多名家大家。
    
    1953年7月在上海创刊的《少年文艺》杂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的儿童文学刊物,60多年来培养了大批文学新人。2012年起,《少年文艺》每年举办“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发掘了一大批有才华有潜力的新作者,成为儿童文学创作队伍里最新鲜、富有活力的力量。“儿童文学是铸造人心的工程。少儿社有一个出版理念——‘让我们一起长大’,意思是出版社要与新一代少年儿童共成长。”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少年儿童出版社党委书记韩建民看来,少儿出版工作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使命,需要责任感和使命感,更需要专业化和长线投资;挖掘老社内容和品牌资源,以《少年文艺》为核心,把一批已有一定知名度的青年作者推上更高台阶,是少儿社这几年的工作重点,一大批优秀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因此涌现,赢得市场和读者认可。
    “编辑和作者一起‘磨稿’是少儿社的传统,通过杂志和赛事,也通过我们坚持开展的‘磨稿会’,作者与编辑一起成长,五个一工程奖可以说是对我们埋首原创的一种肯定。”《少年文艺》主编周晴说。
    “虽然我已过不惑之年,但还是儿童文学创作队伍中的新人,为了写出对得起孩子的作品,我坚持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坚持研究各种儿童,时时告诫自己,不要急,慢慢写,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才有可能让读者满意。写《布罗镇的邮递员》时,我也是抱着这种态度。从一个短篇开始,续写下一个短篇,写着写着,主人公阿洛逐渐立体和丰满,觉得他的故事可以延续,我才让阿洛带着我,穿行于布罗镇和森林之间,完善着他的故事。”郭姜燕说,“《布罗镇的邮递员》接连获奖,在我意料之外,但或许,是对作者和编辑耐心磨稿的另一种奖励。当越来越多人向我表示祝贺,我的内心却升起一个越来越强烈的愿望:回到延安西路1538号,回到我的儿童文学出发地。这里,是我永远的儿童文学故乡。”
    对话郭姜燕 用善良和阳光为童年打底
    
    上观新闻:《布罗镇的邮递员》的故事灵感是怎么来的?
    郭姜燕:当时在我工作的小镇上,我每天去学校上班都要经过一条嘈杂的大马路,路上的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在这条路的一个不起眼的拐弯处,有几棵小树。我幻想着,这几棵小树背后,能不能变出一片大森林呢?能不能让孩子们在充分享受现代化的同时,也有与原始的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呢?就像我们小时候那样。
    就这样,幻想中的森林生长起来,幻想中的小镇渐渐成形。谁可以做小镇上的居民和森林居民之间的沟通使者呢?我想到了邮递员。从几个短篇故事开始,邮递员阿洛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这便是《布罗镇的邮递员》。
    完成《布罗镇的邮递员》书稿那年,女儿读高三,我是陪读妈妈。晚上,等待女儿下自修,坐在没有网络的出租屋里,慢慢写着阿洛的故事,心静得就像深色的夜空,很多往事都浮出了水面,带我回到了梦幻般的童年。高楼上的窗户里传来别人家播放电视的声音,显得异常遥远,宛如隔着一个时代。那些日子,远离了现代文明,却使我回归到自己的内心,那种孤独而美好的感觉,至今难忘。
    上观新闻:你觉得,《布罗镇的邮递员》为什么能得到”五个一工程奖“评委和读者的青睐?
    郭姜燕:《布罗镇的邮递员》虽然是一本童话,但里面的人物形象和很多故事细节都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在文字中的投射,是根植于现实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书中的主人公阿洛,是个贫苦的孤儿,但是他坚强乐观,不被困难打倒,他重情重义,对身边的人充满人文关怀,对森林里的动物怀有悲悯情怀,他有包容性,让读者懂得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在我看来,好作品是有深度的,也是有温度的。好作品应该像阳光,能温暖人心,应该像清泉,能荡涤灵魂,也应该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能激励读者不断进取,给他们带来克服困难的积极乐观,让他们面对苦难不气馁,永远保持着向上和向善的人生态度。这是我写作追求的方向。
    我是把长篇作品当成短篇来写的,我力争每一句话都能精炼,能带给孩子们最好的语言范例,让小读者读我的文字时能进入最优质的语言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较高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我想可能是这几点综合的原因打动了评委和读者。
    上观新闻:作为语文教学名师和儿童文学作家,如何兼顾好教学与创作?
    郭姜燕:说起语文教学名师,我又得感谢儿童文学了。在与儿童文学触电之前,我写了不少教育教学类的论文,努力向名师的目标进发,但是我发现这样做给我带来了一些荣誉称号,但却没能让我成为一个幸福的老师。恰恰是儿童文学,使我成了一个懂孩子,也让孩子更喜欢的老师,职业的幸福感也成倍增长了。应该说,我是边进行儿童教育研究边进行的儿童文学创作,说不清到底谁服务了谁。现在的我更在乎孩子们是不是喜欢我,是不是喜欢语文,我能不能给孩子高质量的语文教育,这些,才是衡量一个老师是不是优秀老师的标准。
    如何兼顾教学与创作呢?其实不矛盾,我带着孩子们观察生活,思考人生,练习写作,我自己也跟他们一起观察一起思考一起写作,有时,我是孩子们的写作素材,有时,孩子们也给了我创作灵感。我们相互学习,彼此欣赏,共同进步。
    
    上观新闻:奖越拿越多,对现在的你来说,老师和作家的身份,哪一个是更首要的?
    郭姜燕:做老师,可以影响一个班级的学生。创作儿童文学,影响的可能是更大范围的孩子。过去如果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答案一定是老师。现在,天平有点倾斜了。
    上观新闻:但是不会放弃老师这个身份吧?
    郭姜燕:当然。只有和孩子在一起,才让我不脱离创作的土壤。每天和孩子在一起,倾听他们,让我收获到不少创作素材,与他们对话,让我揣摩到如何表达才更贴近当下孩子。在创作的时候,我会假想我面对着我教过的孩子们,我就在给他们讲故事,我用什么样的语气讲能更吸引他们,我选择怎样的表达方式才能给孩子更好的语言范例。这样想着,这样做着,写出的东西孩子们果然觉得喜欢。所以,我是一个生活在读者中间的作者,这是最大的优势。尽管带孩子们有苦有烦有累,但比起他们阅读我的作品产生的共鸣给我带来的快感,一切辛苦都自带了甘甜的味道。
    上观新闻:班里的学生对你的书有什么样的反馈?
    郭姜燕:他们很喜欢,会来告诉我,又在哪里看到我的作品了。也会猜,哪部作品里的哪个人物写的是他们。但其实,文学这么容易被猜到人物原型就不是文学啦。
    上观新闻:老师的工作很忙,主要利用什么时间创作呢?
    郭姜燕:我每周有10个学时的课,还要带班,确实挺忙。创作只有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了,经常是熬夜写作。
    上观新闻:文学创作对你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它会反过来帮助你的教学吗?
    郭姜燕:文学创作拯救了我,我可以这样说吗?
    在我遇见儿童文学之前,我正处于一个教师的职业倦怠期,对教育产生了茫然之感。正是创作,让我重新“活”了过来,学会用崭新的眼光,从不同的视角打量教育,研究儿童,从而惊讶地发现,身为教师的自己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儿童,所以尽管教学水平不差,责任心也很强,教出来的学生也不错,但并没有使孩子们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教育,教育功利心超越了对孩子们内心成长的关注。正是写作,让我重新发现了儿童,也重新发现了自己。因此,“有一种研究叫创作”,这句话非常精准地概括了儿童文学对我的影响,对我教育教学的帮助。
    
    上观新闻:你在创作上有什么自我要求,看你的作品都特别温暖,这和你本身的性格有关系吗?
    郭姜燕:我喜欢“温暖”这个词。有人告诉我,人生的底色本来就是悲苦的。当我遭遇到人生的变故后我彻底相信了这句话,彼时的我内心寒凉,特别需要温暖,也得到了亲人和朋友们的温暖。所以我很庆幸自己一直是个还算“温暖”的人。一个人的性格养成与童年密不可分,儿时的我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他们都是幽默的,有生活智慧的老人,再大些,受到母亲乐观性格的影响比较大,因此,虽然童年的我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始终富有,性格颇为阳光。在写作时,我会努力给孩子们传递温暖,我知道人生最终都会面对各种不幸与悲苦,童年必须用善良和阳光打底,未来面对艰难的人生才会具有挺过去的强大内力。
    文艺工作是塑造心灵的工作,所以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我是写儿童文学的,也是一名小学老师,所以我首先要做孩子们的榜样,自己成为阳光,才能温暖孩子。同时,我还要努力研究儿童,走进他们的内心,成为他们的朋友,创作的时候做到儿童本位,这样我才能用美好和希望照亮孩子,写出真正有品质的作品。
    上观新闻:你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
    郭姜燕:我的第一本小说集《看了蚂蚁又看云》就是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责编梁燕老师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后来参加上少社“周庄杯”颁奖活动,认识了朱艳琴老师,她的活泼开朗立刻吸引了我,我把第一部长篇小说的稿子《我们的秘密》给了她,得到了她的肯定,增强了我写作的自信。朱老师真诚而热情,跟我性格接近,我们相处很舒服,交流沟通非常顺畅,她既能看到我作品的好,也会直言不讳地指出其中的不好,一次次的修改中,作品在进步,我自身也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同样,《布罗镇的邮递员》这部稿子,也是在她的“打磨”中进行了修改,最后得以出版并获奖的。我觉得,少年儿童出版社是我的另一所“学校”,梁燕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而朱艳琴老师则是我儿童文学创作之路上的重要他人。
    上观新闻:最近有什么新的创作,即将带给读者的是什么样的新作品?
    郭姜燕:手头有一部童话在写。少年儿童出版社即将出版我的小说《太阳村的孩子》和《啾啾和呀呀的故事》,前者讲的是生活在乡村的孤儿,在太阳村人和老师的照护下成长的故事,后者讲的是城市家庭中幸福成长的一对兄妹的故事,关注的是二孩时代的话题,两者反差很大,但主题都是温暖而明亮的,我希望能用文字传达向上向善的力量。
    《布罗镇的邮递员》简介
    在很小很小的布罗镇里,孤儿阿洛渴望成为一名邮递员。终于,他梦想成真,背起了大大的邮包。凡事尽心尽责、全心为大家服务的阿洛,有一天在邮包里发现了一封奇怪的信,上面只写着“森林 榛子树屋”几个字。要知道,小镇居民已经几十年未曾走进那片黑乎乎的森林了,传说那片森林极其恐怖,里面有各种成精的树和奇怪的动物,它们都是人类的敌人……
    邮递员的使命感,让阿洛鼓足勇气走进了小镇居民口中可怕的黑森林。他找到了榛子树屋的主人,认识了白胡子白眉毛的松鼠,渐渐揭开了小镇和森林决裂的秘密。
    善良的阿洛用自己的行动,获得了森林居民的信任。他弥合了松鼠先生心中由人类带来的伤害,解开了小镇白天一点点变短的秘密,在森林中寻找到了治疗采弥“妈妈”怪病的奇异花树……同时,他也让小镇居民懂得,黑森林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类不懂得节制的欲望;只有当你心怀“恶意”进入森林时,森林才会反过来惩罚你……
    终于,阿洛不但成为一名出色的邮递员,并且在洪水来临时,用自己的力量,让小镇和森林消弭宿怨,携手共渡危难,重新找到了美好和幸福。
    
    题图来源:少年儿童出版社提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