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徐昭武:语文要学一辈子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现代快报 newdu 参加讨论


    
    退休后的徐昭武在这间书房度过了大部分时间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曾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编写工作。本世纪初奉命负责筹建南京鲁迅纪念馆并出任首任馆长。主编《文言文学习词典》《新汉语成语词典》《追寻鲁迅在南京》《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在南京》等。
    鲁迅名曰树人,始自南京。1898年,17岁的鲁迅从绍兴而来,开启了南京的求学路。其间,先入江南水师学堂,之后有三年时间,在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读书,而当年矿路学堂留下的一幢楼,就坐落在今南师附中校园内。
    这种特殊的地缘关系,让南师附中语文高级教师徐昭武,成为了鲁迅的研究者。他亲切地称南师附中校园是鲁迅呼吸过的地方。读鲁迅、教鲁迅、研究鲁迅,不管是在三尺讲台之上,还是退休离开校园,鲁迅都是他生命中绕不开的名字。历时近三十年的积累,去年他编著的《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在南京》出版。
    采访那天,徐昭武的书桌上放着两本他新买的书:《鲁迅与当代中国》《鲁迅的圈子》,看到记者有些惊奇,这位教书45年的语文老师浅笑道:“语文啊,不好学,一辈子都要学。”
    1
    在徐昭武看来,他成为鲁迅的研究者是缘分。
    上世纪50年代,在他的学生时代,鲁迅于他而言,仅是一个有名的作家,不曾想到会有日后的交集。
    从江苏教育学院毕业后,1975年徐昭武进入南师附中任教。徐昭武介绍,南师附中原本的校址在今天东南大学、南师附小一片,抗战期间校址西迁,抗战胜利后回到南京,国民政府将原本“江苏高农”的一片区域给了南师附中,这才有了今天位于察哈尔路的校园。
    而这片区域曾经是陆师学堂的一部分。在这个校园内,有一幢楼非常特别,是江南陆师学堂遗留下来的建筑。1898年到1901年,鲁迅曾在矿路学堂求学。
    因为这幢楼,南师附中与鲁迅有了“亲缘关系”。文革期间,学校还曾经命名为鲁迅中学。1978年,学校筹建了鲁迅纪念室,徐昭武参与其中。从那时起,他开始关注鲁迅在南京的故事。
    鲁迅在一篇名为《琐记》的散文中回忆了来南京的前后——“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这里的N是南京,K学堂就是江南水师学堂。
    徐昭武说,鲁迅在南京最重要的足迹共有三处,1898年5月到南京后,在江南水师学堂学习了半年;后来转入矿路学堂,一学三年,毕业后从南京去往日本留学;从日本回国后,又在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呆过一段时间。
    那些年,徐昭武一面教学,一面不断寻觅鲁迅在南京的足迹。这一时期是鲁迅的学生时代,以往并不被重视,所以资料收集也非常困难。他到全国各地的鲁迅纪念馆去搜集史料,鲁迅当年在南京的所到之处,也都有他的足迹。
    十年前,南京鲁迅纪念馆应运而生,填补了南京没有鲁迅纪念馆的空白。纪念馆最终选址在南师附中校园内的矿路学堂遗址,徐昭武负责筹建工作,并出任首任馆长。
    2
    在去年出版的《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在南京》一书中,徐昭武汇集了鲁迅在南京的大量文献史料。因为鲁迅自己的记述很少,更多的都是靠同时代人的回忆文章以及报刊杂志的介绍来侧面印证。书中史料翔实,诸如鲁迅手抄讲义这样的文物图片更是珍贵。徐昭武说,最值得一提的发现,是找到了鲁迅在南京下矿的地点官塘煤矿。当时,他和语文教研组的几位老师一起下矿考察,经过实地访问,确认了矿场所在的位置。
    “不把鲁迅当作神,把他当作人,更能看出他的成长。除了家庭的影响之外,鲁迅的成长,与南京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在南京,他学到了新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开阔了视野,对周树人以后成为鲁迅打下了坚实的底子。南京是他从家庭走出来的第一个驿站,也是他走向世界的出发地。”
    和徐昭武聊鲁迅精神的时候,他始终强调它们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意义。“鲁迅的心和当代青少年的心是相通的。”在徐昭武看来,鲁迅精神最重要的是“立人”思想,这是“现代中国人的发展之道”,也就是现代中国人的人生之路怎么走的问题。鲁迅有超越时空的论述,值得我们去学习思考。
    这些年,因为研究鲁迅,徐昭武也和鲁迅的家人联系密切,接触最多的是鲁迅之子周海婴。“他是一位温和谦恭的长者,是很容易亲近和交往的老人,他是学理工的,从他身上,我感受到鲁迅的家学,一生不张扬,默默地勤勤恳恳地做事。这也是鲁迅精神在后辈身上的体现。”
    而鲁迅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徐昭武的治学态度。尽管在业界,《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在南京》一书被认为是国内鲁迅在南京研究史料中最全的,历时近三十年的积累,徐昭武也被赞誉有“工匠精神”,但在书中,他还是以一个学习者自居,在发表一些个人观点时,都以“编者按”的方法来表达。他说,更希望这本书具有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供以后的研究者参考,从而对这一块研究能有进一步提升。
    3
    “退休这十年,我把以前想看没看的书,都看看。”徐昭武移步到书房,偌大的书柜里放着海量的图书,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书房度过。除了现当代文学,徐昭武对古代诗词也十分感兴趣,一本新版的《莫砺锋诗话》摆在他的案头。
    谈到阅读,不得不说鲁迅的阅读。鲁迅在南京求学的年纪,就是今天高中生的年龄。徐昭武认为,当代的学生有必要去了解鲁迅十七八岁时怎么学习,这会给中学教育以启迪。
    从徐昭武搜集的各方史料来看,鲁迅是个非常爱读书的学生。课余的时间,他喜欢读《译书汇编》《茶花女遗事》等,对《红楼梦》几乎能背诵,喜欢读屈原的作品、读《楚辞》,其次是嵇康、陶渊明、六朝人的文章、唐代传奇文等等,另一方面对新出版物格外关注,鲁迅当时热心阅读的有维新派最重要的机关报《时务报》,康有为创办、梁启超等为撰稿人的《知新报》等,最为鲁迅自己津津乐道的是,他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的阅读。
    徐昭武由此想到今天的学生阅读。“鲁迅读书,从小就产生心系天下的思想。他在诗作《自题小像》中写‘我以我血荐轩辕’,说明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志向。鲁迅读书,不是为了求官,而是为了求知,为了怡情养性,他立志要做一个文明、一个高尚的人。读书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另一方面,鲁迅读书,是古今中外都涉及,很勤奋很刻苦,而且精读和泛读同时进行。他也把读书和思考结合在一起。“中学时代是读书的黄金时代,泛读和精读应该相结合。哪怕不能整本书读,读个目录、读个梗概也要读,这便于学生们拓宽视野。同时,读书也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一定要心无旁骛,你听着音乐读书,还不如拿起一支笔读书,圈圈点点,写写画画。”(王凡/文 赵杰/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