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从解释学思考中国文论的重构路径——读刘毅青《徐复观解释学思想研究》有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党圣元 参加讨论


    
    刘毅青的《徐复观解释学思想研究》是第一本系统地从解释学理论角度研究徐复观美学的专著,该书拓展了新儒家的美学研究,同时也是比较美学与文论的研究重要成果。该书出版之后,在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据我所知,它已经被相关国家重大课题列为重要参考文献。
    在我看来,刘毅青的《徐复观解释学思想研究》引入了一个对理解中国文论而言极为独特的问题视角,即通过解释学的意义,将中国文论的意义理论呈现出来。而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强调的,中国文论与美学的重建应该有一个比较的视野,也只有在一个比较的视野才能对中国文论与美学进行重构。该书的写作就是在中西比较文论与美学比较的视域中展开的。刘毅青在研究中有意摆脱当下中国诠释学、解释学研究中,那种将徐复观纳入西方解释学架构进行简单比附的做法,强调以徐复观自身的解释脉络为线索,呈现其解释学的特质。该书通过将徐复观放在中国现代学术中西碰撞的语境中,梳理其理论目标,凸现其问题意识;在与西方解释学,与传统训诂考据的双重比较中为徐复观的解释学定位。刘毅青强调徐复观不同于胡适、冯友兰,乃至其他唐君毅、牟宗三等诸学者以西释中的地方在于,他代表着一种以中释中的建构本土理论的路子。他也一再申论当代中国理论的建构,西学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坐标系,但他并不是因此反对引入与研读西方学术,而是强调以中国的胃口来消化西方学术思想。比如,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反思曾经是国内学界反本质主义文论的一个核心议题,刘毅青以此为突破口,分析中国解释学何以突破解释学循环,乃至前理解。对于这种中西的辨析作者着力颇多,主要回应的是以伽达默尔“解释学循环”为特征的西方解释学所带来的相对主义问题。作者通过意义与意味的区分来谈徐复观与伽达默尔在处理意义问题上的不同,通过对道与逻各斯的分梳,来将中西在形上学上的不同做了剖析,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如何安装中国思想的内在脉络来理解中国经典,以建构起解释学。刘毅青的这种比较分析着力于解释学的基本问题,尤见其理论洞察力与思维之细密。
    事实上,刘毅青对徐复观解释学思想的阐发与其说出于作者的灵思,不如说来自作者对中国思想有着极为深切的体认,有着隔膜于中国学术者所不具有的见微知著的功夫,而更进一步来说,中国解释学的建构从根本上就是从西方理论返回中国语境的过程。刘毅青在书中对徐复观著作花了大力气进行深耕细读,从中梳理出徐复观的解释学思想,并在与西方解释学和当代问题的对话中做了深度的推进。刘毅青的以追体验作为构建徐复观解释学的线索,将散落在徐复观诸多面向的研究断片串连起来,构成了一个内在的理论体系,呈现出了完整的理论架构。因此,本书具有的思想穿透力得益于作者对中国古典思想的深厚造诣,能够深刻领悟徐复观的致思理路。
    正如徐复观晚年归于经学研究,虽然天不假年,他未能完成其以经学打通中国现代学术的愿望,但从解释学来研究徐复观的学术思想,事实上就是以徐复观学术思想研究为线索,还原徐氏被当今文艺美学、中国诗学、思想史、哲学等学科所割裂的学术之间的理论向度,勾勒其解释学所具有的人文学普遍特点。通过徐复观对考据训诂学的局限做了分析,指出中国解释学的建构要从传统的注释之学完成解释学理论的建构就必须走出考据训诂的局限。在刘毅青看来,中国的现代解释学典范应该在现代以中国经典为核心的思想史研究中产生,徐复观的解释学是中国现代解释学的典范,代表着中国古典解释向现代解释学迈进的尝试,对中国解释学的特质从多方面进行了阐发。刘毅青认为在当代重构中国解释学的任务,其目的就在于对传统的恰切的理解,以进行现代的表达,将古典当代化。我以为,刘毅青提出的具体价值的观点在于,他认为中国古典具有当代性的意义,并不是要以现代思想来鉴定古典那些能够成为现代资格,而在于我们应该以古典为视野来审理现代性。如果以这样的出发点来理解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那么,刘毅青的意思就是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化并不是要以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古典文论,找出其中暗合西方理论体系之处,予以建构。恰恰相反,是要通过对现代理论的辩证来重新思考如何恢复古典的文论视野,以古代的传统来审理当代的中国文论的建构。这也就是刘毅青在本书中一再申论的,恢复古典原初意义。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传统以批判为主,未能将中国文化的优秀面相呈现出来。这也影响到我们的文艺创作,中国现代以来的文艺作品里的传统精神多是负面的,没有树立传统的崇高的价值面相,这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传统的接受,也使得我们不以传统作为价值之所在,也就损坏了我们建构文化的共同体。与此相关,针对现代以来以西方的那种体系与系统的理论视角来观照中国,扭曲中国,刘毅青特别主张善意的前见,书中对陈寅恪所说的“了解之同情”,钱穆念兹在兹对传统的“温情与敬意”从解释学的角度进行了阐发,指出古典的现代解释应将传统的优秀之处凸显出来,我以为这一观点有着当下的现实性。
    总括来看,该书由于作者具有较好的思想史理论修养,在严格的学术规范和严密的理论洞察力中显得从容流畅,是近年来研究中国解释学有重要价值的成果,有助于新儒家美学研究的拓展,并对比较美学的研究有一定的贡献。当前的中国大众媒体兴起了一股经典解读热,但是学术界缺乏一种理论进行检讨。在我看来,《徐复观解释学研究》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参照的理论,以考察当代大众媒体中的经典解释的问题,为理论关注当下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切入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