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文艺作品,通过一个个独特的艺术形象折射出时代的沧海变革,揭示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呈现出历史文化长河的流径 ●中国传统文人忧国爱民的拳拳赤心,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传统,构成了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的中华文化的史诗品格 ●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会在史诗意义上刻画中华民族历史变迁的足迹、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梦想,把时代英雄化为艺术形象,以此丰盈中华文化宝库并滋养民族的心灵和魂魄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主体对文化传统的深刻自省、清醒自觉和积极建构的基础上。新文化运动以后,文学艺术承载了中华文化的自省、自觉、建构并重拾文化自信的使命,在中华民族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在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文艺创作,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中华文化之根又与时代共呼吸,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情感和价值信念,为当代中国树立文化自信奠定了重要基础。 文艺与民族文化的自省和建构 没有对民族文化的自省、自觉和建构就谈不上文化自信的建立。近代以来,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跨越时期,中国在信奉弱肉强食的西方工业文明逻辑面前,遭遇了巨大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中华五千年文明在屡遭外侮、在剧烈的中西方文明冲突中经历了情感与理性的痛苦审视和曲折而艰难的重构。中西方文化在空间上的距离和历史进程的错位,给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自我认知造成了巨大困扰,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而剧烈的精神文化阵痛。 新文化运动之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文学艺术家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赤热的家国情怀,担起民族脊梁和时代鼓手的责任,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开始了长达百年的重新认知,经历了激烈的辩论以及“体”与“用”的艰难抉择。“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成为以鲁迅、茅盾为代表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的主流。他们揭开国民劣根性、封建奴性、麻木愚昧等精神上的“病苦”,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民性”施以无情的解剖,同时也发出“我们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呼喊,叫醒“铁屋”中的人们起来反抗不平等的社会,启迪“不幸的人们”奔向日出的地方。 日寇入侵把中华民族逼迫到最危险的境地,在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把海内外炎黄子孙空前地凝聚在爱国主义旗帜下,文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与武装力量同样重要的作用。“想要彻底打击武器兵力优势的敌人,唯有广大的激励人民的敌忾,发动大众的潜力”,而“文艺正是激励人民、发动大众的有力武器”。抗战时期,宣传画、木刻、漫画、版画、话剧、活报剧、秧歌剧、歌剧、儿童剧、京剧、河北梆子等独具民族特色和新思想、新观念的文艺作品,成为唤醒民族意识、救亡图存的武器,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导并吸纳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文化也在战争洗礼中成长。 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主题构筑了当代文艺的史诗样貌和全新的审美意识,也延续了20世纪以降构建民族新文化、重塑民族性格、振奋民族精神、重树文化自信心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近百年的奋斗求索之路,中华民族在现代化世界潮流中的凤凰涅槃,特别是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改天换地的拼搏史、改革开放中民族精神的重铸、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以及中华文化在对世界发生影响过程中的发展,等等,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创世纪”。中华民族这种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赋予了文学艺术进行史诗书写的风骨和血肉,以及重铸文化自信心的源头活水。 史诗品格是不同时代文艺作品的共同追求 如果说文学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皇冠,史诗则是文艺桂冠上的明珠。具有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能够塑造英雄形象,与时代共振,引领时代精神,凝聚和焕发国民精神的火光。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有不同的史诗品格,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千古诗文,坦露着中国传统文人忧国爱民的拳拳赤心,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传统,构成了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的中华文化的史诗品格, 塑造着中华文化风骨,也充实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饱满底色。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革命文化,以及对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思想文化碰撞吸纳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起,共同成为编织当代中国文化的经纬。一代又一代作家艺术家,以审美的方式,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每一个重要历史时刻立言、立德、立功,记录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抗争,折射出时代的沧海变革,呈现出历史与文化长河的流径,用史诗性的文艺作品把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足迹清晰地定格于历史和世界的坐标上。《家》《春》《秋》《白鹿原》等家族史诗,《红旗谱》《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等社会变迁史,《长江万里图》《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争史诗,以跨越时空的恢宏画卷描绘了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和心灵史,深刻揭示历史发展的艰辛历程。各种艺术形象,揭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上下求索和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黄河大合唱》《东京审判》等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东方红》《井冈山》《复兴之路》等音乐舞蹈史诗,歌颂了灾难深重的年代里中华民族崇高而不屈的灵魂。这些史诗性的作品共同叙写了20世纪中华民族觉醒、成长和复兴的“民族志”,绘制出中华民族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壮美画卷,为当代中国重拾文化自信增添了厚重的底蕴。 科学技术展现人类探索物质世界的智慧和能力,哲学构建人类精神探索的逻辑之塔,文艺则表现无穷无尽的心灵与情感的世界。在人类对自我的无限探索中,文艺以审美的方式搭建了感知和理解人类情感与精神世界的桥梁,透视着不同时空中人们的生命和情感体验。伟大的文艺作品闪耀着“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烛照不同时空中的人们,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越来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更加迫切需要并且一定能够产生具有思想力量和审美力量的作家艺术家,迫切需要史诗性的话语、史诗性的人物形象、具有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来记录和反映史诗般的时代,迫切需要构建新时代的“宏大历史叙事”以及生命与情感表达方式。 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会在史诗意义上刻画中华民族历史变迁的足迹、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梦想,把社会生活中具有新思想新追求、臻于新品格新境界的时代英雄化为文化艺术殿堂里不朽的艺术形象,以此丰盈中华文化宝库并持久地滋养民族的心灵和魂魄。铸造出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必不负这个时代。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