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喧嚣躁动的表面下,2016年的中国影视产业开始向内里的厚重深刻延伸开去。在电影领域,自《美人鱼》触碰到票房天花板后,市场增速虽放缓,但出现了令人欣慰的理性回归:从业者逐渐从对IP崇拜的盲目狂热和票房造假的急功近利中冷静下来,一批精品力作应运而生。《湄公河行动》《七月与安生》等商业片注重思想内涵的挖掘和艺术表达的创新;《百鸟朝凤》《我们诞生在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大鱼海棠》等艺术电影、纪录电影以及动画电影诠释着“小而美”的别样魅力,丰富大众多样化的观影需求。在电视剧领域,收割口碑和影响力的现象级大剧缺席,成为一大缺憾;IP改编的玄幻题材“雷声大雨点小”,舆论声势浩大,口碑收视却不尽如人意;《解密》《麻雀》等谍战剧重新披挂上阵,用高颜值吸引年轻群体的目光;还有《彝海结盟》《绝命后卫师》等革命历史题材剧,《芈月传》《少帅》等历史剧,《小别离》《欢乐颂》《咱们相爱吧》《中国式关系》之类的现实题材作品,以思想性、话题度和共鸣感,引发观众热议。综艺节目领域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业界对明星真人秀的过度依赖现象有所缓解,一些创作者尝试突破引进海外模式的窠臼,开始在自主创新和挖掘普通人生活上发力。与此同时,纪录片从业者从银幕、荧屏和视频网站多面出击,用高品质作品提升观众的认知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经历了前几年迅猛发展的高热之后,影视产业慢慢“退烧”。回归理性的影视工作者意识到:不仅表面要热闹,还要里子有内涵,偶现黑马不如广有良驹。为此,我们特别推出“2016年影视产业年度报告”专版,邀请读者与我们一起见证这一年影视人走出的每一步真诚坚定的脚印,记录值得回望和典藏的那份美好。 长征题材影视创作别样红 十月中下旬开始,一批长征题材影视作品陆续上线,不仅在荧屏、银幕上奏响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宣传交响曲,还获得了令人惊艳的市场成绩。电视剧《彝海结盟》《绝命后卫师》《骡子和金子》,多日位居全国同时段电视剧收视排行榜前三名。一时间,“锁定电视黄金档,观看长征好故事”成为不少观众的追剧理念。面对好莱坞大片以及国产喜剧、惊悚等商业类型片两面夹击,排片率低于百分之十的局势,电影《勇士》顽强逆袭,获得了3000多万元的票房。 点评:小切口与大视野的表达方式赢得人心 这批长征题材影视剧是怎样用发生在80年前的革命历史故事,满足了当下观众的观赏期待?与以往献礼剧“我拍什么,你看什么”的理念不同,今年的长征题材影视创作更多以“我怎么拍,你才爱看”的思路来指导创作。这种尊重观众审美变化、尊重市场规律的创作模式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很多创作者在坚守传播主流价值的内核之下,积极开阔创作视野,寻找题材空白,注重普通人的坎坷成长,用小切口、大视野的方式展现漫漫长征路的艰辛和伟大,挖掘长征精神中与时代主题相契合的意蕴,并融入新观念、新技术以优化观众的审美体验,拉近作品所表达的主流价值与年轻人之间的情感距离。长征题材影视作品获得成功,为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抓住主题思想的魂、故事表达的根和艺术表现的神,才能推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 一批影视国货强势崛起 电影《美人鱼》不仅在国内拿下30多亿元票房,改写了中国电影史上的20多项纪录,还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收获了近2000万美元票房。引发全民观“月”热潮的《芈月传》在国内还未播出之时,版权就已经卖到了海外;阿拉伯语配音版《父母爱情》在埃及创下收视新高;而在国内热播、视频网站点击量突破160亿的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在海外也吸引了一批粉丝追看…… 点评:喜剧、爱情、魔幻成为海外传播的新宠 优秀国产影视剧在海内外的有效传播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有助于张扬中国魅力,赢得本土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也有助于其他国家的观众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主流价值观和社会现状等。长期以来,好莱坞大片以及美剧、韩剧一直是年轻观众休闲娱乐的主要观赏选择。但近几年,随着国产影视剧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大幅提升、题材上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影视国货不仅在国内获得年轻观众的青睐,也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中国影视走出去单靠古装功夫“独步天下”的时代悄然逝去,喜剧、爱情、魔幻等成为影视作品海外传播的新主流。中国影视行业“产业化出海”的想象力正在被打开,“华流”席卷全球的盛景或指日可待。 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复归 一批直面现实曲折悲欢的优秀作品集中涌现,使2016年的影视创作出现了现实主义精神复归的迹象。比如电影《百鸟朝凤》《一句顶一万句》、电视剧《小别离》《咱们相爱吧》《中国式关系》等,这些作品真实描摹生活肌理,洞察现实表象下的思想走向,不但获得一定的票房收视,还引导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形成了社会话题和舆论热点。 点评:深入生活是创作的有效途径 中国文艺创作有着悠久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然而,近年来在影视领域,随着产业化改革的深化和艺术观念的嬗变,现实主义创作理念逐渐被挤至角落。声势浩大、明星众多、成本高企的古装、武侠、玄幻题材强势来袭,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现实题材创作的生存空间。而青春爱情、都市情感等指涉现实的题材也存在一些悬浮于现实之上的“伪现实主义”作品,使影视剧创作弥漫着一股轻浮绵软的气息。在这种背景下,2016年一批现实主义力作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就雄辩地证明,影视创作如果深入火热的生活,脚踏现实的大地,烛照社会和人生,折射时代巨变下的世间万象和人心沉浮,与社会理想和国民精神产生共振,不仅能发挥积极的精神力量,也能产生巨大的商业魅力。 技术革新让观众“感官全开” 李安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试水120帧率的全新格式拍摄;电影《爵迹》尝试制作中国首部全真人CG动画电影;冯小刚在《我不是潘金莲》里运用圆形画幅呈现;张艺谋将对新作《长城》进行VR开发……知名电影人不约而同地在创作中进行技术革新,使“突破”成为2016年影视行业的关键词。 点评:技术和艺术努力寻找平衡 2016年一批运用创新技术拍摄制作的作品纷纷来袭,或强调沉浸感,或注重艺术性,让电影呈现如虎添翼。当电影人拥抱变化,通过技术“革新”观众的观影感受,颠覆电影的生产工艺、行业规则和思维方式之时,“故事与技术哪个更重要”的争议又浮出了水面。其实,从最初的黑白电影、默片,到如今各种脑洞大开的巨幕电影、VR电影,每个时代的电影都有自己独特的“打开方式”。随着时代前进,电影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它将为电影人在银幕上尽情挥洒想象力,实现电影描摹现实、营造梦境的功能提供更多可能性。然而,无论外在表现形式怎样变化,电影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人性情感的内在气质不应改变。什么样的故事适合用什么样的技术,应是电影人在追逐技术革新的过程中深思熟虑的课题。 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千呼万唤始出来 2016年10月,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在第十三届长春电影节上宣布启动。11月,联盟公布了100家艺术影厅布局和八大展映主题。紧接着,以“藏地密码”等为主题的首批展映活动启动。展映片目体量丰富,囊括修复经典与新锐佳作,兼有民族书写与域外观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艺术电影的放映风潮。 点评:放映渠道的拓展将为艺术电影培养更多观众 2016年5月电影《百鸟朝凤》的义务发行人方励“惊天一跪”,令人记忆犹新。这一事件不仅使社会各界对该片的关注度飙升,也引发了业界对艺术电影发行放映问题的思考。目前,中国专门放映艺术电影的影院屈指可数,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院线也无法为缺乏“钱景”的艺术电影多排片,高额的宣发费用又使很多中小成本艺术电影望而却步……在多方合力之下,艺术电影在市场环境中举步维艰。而对于观众而言,在影院观看艺术电影似乎成了北上广这样一线城市的专属“福利”,其他地方的人想看艺术电影,却苦于找不到放映的影院。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适时而生,根据不同观众的欣赏品位安排放映、宣传普及,试图发掘每个群体的“艺术之心”,以改变艺术片曲高和寡的状况。相信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和观影渠道的拓展,在社会范围内形成艺术电影观看热潮将成为可能,艺术电影发展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动画电影逆势上扬 2016年,在中国电影市场整体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动画电影逆势上扬,票房成绩呈现出较高的增长态势。其中,《大鱼海棠》取得5.65亿元的票房,《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也斩获9000多万元票房。在获得市场认可的同时,《大鱼海棠》《摇滚藏獒》《小门神》《年兽大作战》等作品突破了以往国产动画低幼化的创作瓶颈,做到了“老少咸宜”“阖家欢乐”。 点评:不再是小儿科的代名词 在近几年的电影市场热潮中,国产动画电影的进步有目共睹。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大鱼海棠》《摇滚藏獒》,一些创作者开始重视低龄儿童之外其他年龄段观众的需求,不再执着于IP改编或山寨模仿,也突破了闯关打怪、卖萌耍宝等老旧套路,甘于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磨一剑,踏踏实实打磨剧本和画面,使动画电影逐渐摆脱了“低廉的消费品”形象,开始向“昂贵的艺术品”方向挺进,为国产动画电影创作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综艺节目原创力大幅提升 2016年,一批原创综艺节目的兴起,让观众眼前一亮。《传承者之文化意象》《叮咯咙咚呛》《我是演说家》《歌从黄河来》《开课啦》等自主研发的节目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营养和力量,或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获取灵感和素材,以新颖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接连掀起收视热潮,为探索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综艺之路做出有益尝试。 点评:原创节目集体发力 由于原创力不足,近几年的综艺节目创作引进模式扎堆涌现,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明星片酬越长越离谱,甚至挤占了制作成本,影响了节目质量。在相似的嘉宾阵容、套路化的表演方式、雷同的节目形式以及缺乏内涵的题材内容中,观众的吐槽声此起彼伏。由于起步晚、机制不健全,中国综艺节目的成熟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踏实走好从完全依赖模式引进,到进行本土化改造,再到联合研发,以至真正实现自主原创,进而输出节目模式的路径。2016年一批富有文化魅力的优秀原创综艺节目纷至沓来,说明创作者正努力引领创作走出引进、照搬的窄巷,在自主研发的健康发展之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中国电影新力量规模崛起 青年导演刘雨霖将父亲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拍成电影;张末执导的电影《28岁未成年》和父亲张艺谋的新作《长城》打起擂台;青年导演杨庆的电影《火锅英雄》尝试在犯罪类型创作中融入重庆地域风情;还有王一淳的《黑处有什么》、姚婷婷的《谁的青春不迷茫》、杨超的《长江图》、杨子的《喊·山》、毕赣的《路边野餐》、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等,一批青年电影人携着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规模崛起,在电影市场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点评:新生代和跨界者组成的新力量不容小视 中国电影新力量集群式涌现,不仅带来了电影投融资模式的新思路,也带来电影话语方式、内容形式的新变化,更带来了人才跨界与媒介融合的新契机。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电影人,既受到过经典文化的熏陶,又得到过大众文化的滋养。他们拥有独立的思维方式与开放的艺术视野,喜欢跳出以往创作程式的条条框框,营造全新的影像世界,用真挚情感直击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心灵。他们与传统电影人通过创作交流合作,互相启发,共同进步,为新的作品形态、电影类型、创作方法不断走向前台提供可能,使产业发展进入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中国纪录片业的夏天来了 2016年,纪录片创作的数量和品质实现了整体提升。除了专业的纪录片频道,越来越多的卫视加重了纪录片的内容布局。一批纪录电影登陆院线,收获良好的口碑,也是今年纪录片领域的一大亮点。从最近与《长城》《罗曼蒂克消亡史》等商业大片同期上映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生门》,到以6600多万元票房刷新纪录电影票房纪录的《我们诞生在中国》,中国纪录电影领域跑出了几匹“黑马”,引得观众纷纷点赞。 点评:从小众悄然走向大众 近几年,中国纪录片行业利好连连。从《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火爆荧屏,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上星卫视每天黄金时段至少播出30分钟国产纪录片,从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相继获批上星播出,到电视台、视频网站等播出方为进行差异化竞争,纷纷发力纪录片领域……在政策引导和产业发展的双重作用下,这股暖流将持续发酵,引起舆论热烈反响的现象级作品陆续登场,荧屏及互联网等供纪录片作品施展拳脚的播出平台越来越宽广。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在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论坛上所说的那样,“纪录片的夏天到来了,因为它热起来了、火起来了!” 电影产业促进法为电影发展带来利好 11月7日,作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第一部法律的电影产业促进法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该法取消下放多个行政审批项目、明确对偷瞒报票房行为的处罚、规定国产电影年放映时长不低于总数的三分之二等,为电影产业带来利好。 点评:创作门槛降低 市场规范提升 电影产业促进法立足于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实际,不仅在法律层面上确立了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等宏观政策,还兼顾微观管理,对电影创作、摄制等环节予以规范,既降低了参加电影活动的门槛,有利于激发电影市场活力,又强化了对电影活动的监管,有利于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秩序的规范将保障电影市场竞争始终运行在公平的轨道上,有效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使从业人员能够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生产优质内容上,为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本版文字由李蕾、牛梦笛、张进进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