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叶临之:孤独的人与科幻的我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科幻故事空间站微信公众 小站站 参加讨论


    
    以后的孤独不可预知。我还是最喜欢科幻的,因为科幻给人的感觉力量更大吧。
    ——叶临之
    Q:在《人类塌陷》中您构建了一个非常宏大的世界观,有城堡,有飞船,还有人工智能,是否能谈一谈您的灵感和写作思路?
    A:我的灵感竟然是来源于岛屿的。航海时代结束后,海洋文化开始全面占优。我的小说开场是岛屿,而灵感也是来源它,海洋文化在现在是一种优势文化,会不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都变为孤岛。小说中虚构的“孤岛模式”与当今地球的制度对比,是因为我曾经猜想“无法沟通”会成为人类进行制度化的原因,即人类已经出现无法沟通的情况,以后,无法沟通会更加普遍吗?也许,人类会被迫制造一些制度和模式来适应它吧。
    Q:在《人类塌陷》中,孤独成为了贯穿始终的主题,您是如何看待“孤独”的呢?
    A:以后的孤独不可预知。现阶段,无论是科幻小说,还是哲学形式、纯文学,孤独都成了书写的一大主题。人类始终害怕死亡。战争,被忽视存在感,这两种原因是导致人类如同害怕死亡一般的恐惧的原因。孤独是心理层面的反射,我想,“没有存在感”,在未来会变为主要的孤独吧。
    Q:据我所知您以前是写武侠的,为什么会转向科幻呢?
    A:我最喜欢科幻,科幻给人类的力量更大吧。科幻,作为文学的一部分,可以解决人类的问题,是一纸蓝图。我们的希望在未来,我相信未来会比现在更好,面对未来总是好的。如果科幻作品里提前说出一些丑话,会不会给人一些警示呢?如果科幻提出美好的未来,就是一种展望。所以,科幻作品里正面的一面和负面的一面,总是让人期待,和人觉得有价值。相反,武侠就始终是虚的,过去式的,而纯文学作品在这点上价值变得更为涣散了,只是像个掘深的漏斗。这是让我从想写武侠转移到科幻的原因,虽然有些功利。
    
    Q:第一次接触科幻是什么时候?科幻处女作是什么?
    A:最初接触科幻是在十二三岁的时候,那时我好奇心比较重,一直喜欢搜罗各种书看,缩写本的,节选本的我都看。后来我看了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和《气球上的五星期》。一本书能够开发人的想象力,让人坚信文字可以这么幻想、有趣,(让人觉得)有时幻想就是趣味。凡尔纳做到了。我的科幻处女作就是《人类塌陷》。
    Q:您在那个年纪是因为喜欢科幻在先从而选择了凡尔纳,还是因为看了凡尔纳从而爱上科幻的呢?
    A:绝对是(先喜欢)凡尔纳,然后喜欢科幻。这就是作家的价值。
    Q:喜欢的科幻作家和作品分别是?
    A:凡尔纳,奥威尔,阿西莫夫,还有一些科学家写的科普。奥威尔的《动物庄园》,我觉得绝对是科幻,还有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我也很喜欢。当代的美国科幻大片其实也算是科幻小说改编的吧,现在反乌托邦越发成了文学的主流了。纯文学,科幻文学都是,变成了黑文学,这让人尴尬。反乌托邦小说,从“恶之花”开始,再有“红与黑”,慢慢放大,所以,我私下称这种模式都是黑文学。反乌托邦也成了科幻小说的一种模式,跟以前的科幻不太一样了。以前的科幻,是向外的,拓展的,甚至就是关于科学发明的故事。现在的科幻要求超过了,各种层面上。
    Q:您认为科幻这样的非纪实文学具有怎样的价值?
    A:还是回到最初,凡尔纳带给了我们什么,现在和以后还会带给我们什么。不局限于自然科学。严肃作家们创作的幻想小说也算科幻吗?这是科幻小说另一种价值。
    Q:后续是否还有其他写作计划?如果有的话,想要尝试什么题材的科幻故事呢?
    A:《人类塌陷》后,准备再完成两个中篇小说。《塌陷》是宏观的未来,下面应该是微观的现时态,再次,可能是从过去时的历史看待未来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