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杜近芳:岁月留声 为戏而生83岁的杜近芳将大半辈子奉献给舞台,用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赋予京剧新生命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王珏何诗源 参加讨论


    
    图①:“青春版”《白蛇传》剧照。
    图②:杜近芳便装照。
    图③:杜近芳版《白蛇传》剧照。
    资料图片
    在近日举办的第五届艺术院校京剧专业中青年教师高级进修班上,杜近芳冒着炎热的天气,给来自全国15所院校、3个边远地区院团的戏曲教师指导,尽管已经是83岁高龄,但她口传心授,一丝不苟。
    作为中国国家京剧院“四大头牌”中硕果仅存者,杜近芳将自己的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舞台。从6岁登台的一曲《贺后骂殿》,到后来的《柳荫记》《白蛇传》《白毛女》《桃花扇》《谢瑶环》《红色娘子军》,无数个鲜活生动的舞台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杜近芳用她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赋予了京剧新的生命。
    6岁登台,开启艺术生涯
    《贺后骂殿》是杜近芳在舞台上表演的第一部戏,那一年她6岁。第一次登台的良好表现拉开了她此后70余年京剧艺术生涯的序幕。
    “我们家有京剧的传统。”杜近芳把自己与京剧的因缘际会归因于家庭。养父陈喜光工铜锤花脸,叔叔陈喜兴工老生,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加上良好的天分,幼时的杜近芳便对京剧有着浓厚的兴趣。
    老辈伶人大多出身贫苦,杜近芳也不例外。12岁那年,她拜入“通天教主”王瑶卿门下,从此日夜盘桓于大马神庙王家,又于1950年拜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为师。随后多次随团出国演出,慢慢地,杜近芳才真正了解到京剧的文化底蕴。
    “我这一生在唱戏上是个幸运儿,从小得到很多老前辈的垂青、严教。”杜近芳总是满怀感恩之心。的确,杜近芳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遇见了王瑶卿、梅兰芳两位好师父,获得了一群著名导演、演员,如郑亦秋、李少春、叶盛兰、袁世海的帮助和提携,成长于新中国。
    杜近芳始终记得12岁那年,师父王瑶卿给自己上的第一堂课:“人跟人不一样,一娘生九种,九种各不同。学别人的流派可以作为借鉴参考,但是不能照着别人的模式学。”师父的话深深烙在了年幼的杜近芳心中,深刻影响着她所塑造的众多形象。
    为一个字一个唱腔,能谈一天一宿
    对京剧艺术的执着与认真贯穿着杜近芳的一生。“为戏而生”是她对自己的评价。“我脑子老是在戏里,我不说戏就没话了。为了一个字一个唱腔,我可以和朋友谈一天一宿。”
    耄耋之年依旧顾盼生姿的杜近芳保持着对京剧最大的热情:“我是唱旦角的,不是唱老旦的,唱的是妙龄少女,干吗要那么老态龙钟?早上起来我得练上几句,身体好的时候还要练练腿弯弯腰。”言谈举止不失京剧艺术家的风度。在杜近芳看来,戏剧角色的一颦一笑都得从生活练起,走路吃饭喝水不能随随便便。
    对于艺术,杜近芳是严谨的,除了将生活过得有京剧腔调,杜近芳对于戏剧人物的钻研可谓到了忘我的程度。
    《断桥》是《白蛇传》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一场戏。人物感情变化幅度大,强烈、复杂,是全剧的高潮。杜近芳坦言,演这场戏很费劲,唱、念、做都很吃功夫。由于感情过于集中,白素贞与许仙、小青的悲欢离合牵动着她的心,以至久久沉浸在剧情中不能自拔。
    通过程式技巧来显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使观众获得艺术享受,陶冶性情,这是杜近芳希望通过表演带给大家的。在舞台上,她少有杂念,全神贯注于塑造舞台人物形象,力求做到与人物同悲喜。
    创新思维不能少,戏要跟着时代走
    传统艺术的传承始终是困扰着老一辈艺术家的难题。步入耄耋之年的杜近芳把期望寄托在下一代京剧人身上。
    “他们一个个嗓子甜润,把戏唱得漂亮,我在底下看着十分高兴,”年迈的杜近芳此时最大的愿望便是把自己一生的积累倾囊相授,“京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要永远唱下去,我不能让传统丢在我的手上。”
    杜近芳深知,京剧不易,基本功练得扎实,才能根深叶茂、开花结果。而学习基本功的过程也是因人而异,她告诫下一辈,“每个人的生理构造不一样,不能乱学,抓住自己的优势,借鉴别人的优势,合适则用不合适弃之才能把自己的基本功练扎实。”
    要想演出一部好戏,抓住人物的灵魂是关键点。“唱戏的不疯,听戏的傻不了。”杜近芳用“疯”来描述表演者的入戏程度。“如果不疯起来,手眼身法步这些技巧就安不上,就抓不住人物的灵魂。演戏最后要演到潜意识,如果连演员自己都没感动怎么感动观众?”
    在杜近芳看来,要想不断推进京剧艺术的发展,创新意识也是必需的。她始终记得师父王瑶卿临终前为她排演京剧《柳荫记》时的情形。马彦祥将这部优秀川剧整理为京剧,王瑶卿担任艺术顾问,在唱腔设计、舞台表演、服装造型、舞台美术等方面都付出了巨大劳动。杜近芳知道,从川剧到京剧,要想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就得突破京剧唱词的传统格律,这给唱腔设计带来了困难。而师父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王瑶卿说:“唱词总是死板的老一套,我怎么创新腔?越是不规则的句子越能唱出新腔。”杜近芳在师父的启发下,终于完成了对这个形象的塑造。杜近芳说,时代不断发展,戏要跟着时代走,创新思维是不可或缺的。
    青年学人张正贵正在帮助杜近芳记录整理口述史,他深有感触地用“其身日衰,其道日进”8个字来形容现在的杜近芳。“活到老,学到老,研究到老。”杜近芳凭着她执着的信念,怀着对中华民族传统京剧艺术的一片赤诚之心,为这个时代留下了硕果芬芳,为辉煌的京剧艺术殿堂再添了无数璀璨明珠。
    制图:李姿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