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见喜 ▶作品的艺术生命力长存于对读者的征服,有如此广大的读者群,就有相应的想要了解作家生命历程和创作过程的读者。《贾平凹传》着眼于对贾平凹文学创作生涯的追踪和关注,这本书会跟着贾平凹的丰富著作一路前行。 贾平凹是一个高产作家,这缘于他有一个数量庞大的基础读者群,有人说他是偶像级的作家,他无论出什么书,都有读者乐于购买和收藏。作品的艺术生命力长存于对读者的征服,有如此广大的读者群,就有相应的想要了解作家生命历程和创作过程的读者。于是,就有了1990年由西北大学出版社率先推出的费秉勋的《贾平凹论》,以及1991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孙见喜的《贾平凹之谜》两本书,一个着眼于理论研究,一个着眼于创作生涯,这两本书跟着贾平凹的丰富著作一路前行。 随着贾平凹的著作日丰,《贾平凹之谜》经过扩充,演变成1994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鬼才贾平凹》两卷本;其后,贾平凹年龄渐长,在前两本书的基础上再次扩大规模,7年后的2001年,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三卷本的《贾平凹前传》。期间,根据读者的需要,或某一专题,或某一时间,衍生出了几种单本的纪实文学。从2007年到2016年间,他先以长篇小说《秦腔》摘取了茅盾文学奖,接着几乎以每两年一部长篇的速度进入创作的喷发期。由孙见喜执笔的《贾平凹传》应运而生。 ▶一是贾平凹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二是他的民间视角,这两点是贾平凹艺术大厦的重要支柱。 “贾平凹曾和刘心武等名家在上海《朝霞》杂志发表小说,以‘田园牧歌’享誉文坛,名声如日中天。读他的小说,总觉得是一个乡亲在同我说话。但没想到的是,这样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竟和我有着某种机缘,他父亲贾彦春曾当过我初中的语文老师,他老家和我老家相距20公里,我们都是在丹江里光屁股耍水长大。20世纪70年代末,我和他开始通信并有了来往。到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和贾平凹保持着频繁接触。我是他的一些重要作品创作过程的见证人。”谈到与贾平凹的相识相交,孙见喜娓娓道来。 “要说贾平凹对我的文学活动有影响,恐怕主要在精神方面。他今年65岁了,出版的各种版本著作超过400种,这在当代文坛是独步的。况且他在国内国外获得过那么多重要的奖项,拥有巨大的读者群,他像一片翻卷着扩散着的狼烟弥漫在一处地域,外边的想进去闻闻是什么味儿,受不住的人会咒骂着逃离,沉浸其中的人又不能自拔。但我关注的是,他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及这种现象的成因。”有两点判断在孙见喜脑子里是明晰的,一是贾平凹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二是他的民间视角,这两点是贾平凹艺术大厦的重要支柱。之外,孙见喜认为,贾平凹的悟性和天赋,他的勤奋,他的敏于思、慎于行,经得住绊磕也耐得住挫折,保证着他文学之树的不断生长。或者说,正是他这种奋斗精神,感染着影响着他周围的文友和一批作者,当然也包括他本人在内。 正是基于此,基于对贾平凹的了解,对他文学作品的研究,孙见喜写作了《贾平凹传》。 ▶以贾平凹的人生历程为纵,以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为横,立体地、多元地、网络状地再现一个文学生命的运行轨迹。 谈到关于《贾平凹传》的写作模式,孙见喜说:“我以贾平凹的人生历程为纵,以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为横,立体地、多元地、网络状地再现一个文学生命的运行轨迹。有一种传统的说法叫生不立传,也有人认为,人活着尚未盖棺论定,所以不能为传。我说这是一种树碑立传式的传记观。成功者的人生道路和学术道路一般都是曲折的,有的传主甚至后半生否定自己前半生的观点,有的还先是坏人后成好人。别人的写法是详写后边的辉煌,前边的稚嫩或错拙一笔带过,或只看后边的败坏抹杀前边的业绩,一切以‘论定’为标杆,我不取这种传记观。我的写法是前边的就是前边的,后边的就是后边的,互不替代,一切都应该充分而客观,唯一的标杆是要再现一个真实而鲜活的生命历程。” 孙见喜完成《贾平凹前传》三卷本用了16年时间。1984年秋开始写起,完成于2000年秋,全书120万字。写作这部书,孙见喜坦言,“一是出于感情;二是贾平凹的文笔最对我的口味;三是他笔下的商州生活、文化风俗我最熟悉,他将生活变为作品的过程,研究起来对我的创作有借鉴价值;四是贾平凹的文学天赋。贾平凹1985年一年发表了10部中篇小说,1992年到2000年不到10年时间,他创作并出版了5部长篇小说,这个事实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是罕见的,这是创作的量;在质上,他的独步无人替代,他追求小说中国化的意义深远,他参与了新时期一些重要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创立及推动;这些事实证明了我的‘冒险’是有意义的。作家的所谓声誉,全来自读者,读者不认卯,挣死也没用。” 贾平凹还在写作中,还在行走中,还在他钟爱的乡土挖掘和捡拾着文学的养分,所以,贾平凹必然还会有新的著作不断地奉献给读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