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者:石小梅 ◎提问者:谢米洣 ◎时间:2017年5月 简历 石小梅,江苏省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工小生,1982年正式拜沈传芷、周传瑛、俞振飞为师,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桃花扇》、《白罗衫》、《宫祭》、《桃花扇·题画》、《西楼记·玩笺错梦》、《西楼记·拆书》、《玉簪记·琴挑》、《玉簪记·秋江》、《牧羊记·望乡》、《荆钗记·见娘》、《浣纱记·寄子》等。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八届文华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文化部授予的“长期潜心昆曲艺术成绩卓著艺术家”称号,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采访手记 采访定在演出完后一天的晚上,上午,江苏省演艺剧院刚刚举办完“春风上巳天”的主创见面会。“春风上巳天”连演两晚,先是全本《桃花扇》,后是选场《桃花扇》。作为昆曲圈唯一的注册演出品牌,“春风上巳天”由石小梅工作室运作,2013年启动。5年后的今天,推出“一戏两看《桃花扇》”系列巡演,一年巡演七城八站,它已然成为了一个具有巨大票房号召力的昆曲演出品牌。立足于传承、发展昆曲,“春风上巳天”至今创作复排昆曲折子戏13折,策划、演出20余场。 三十年前,一折《题画》,石小梅和丈夫张弘两个人,偷偷摸摸“捏”起来,与观众阔别太久的《桃花扇》重现于舞台。三十年中,《侦戏》、《寄扇》、《逢舟》一出一出,从孔尚任《桃花扇》剧本中,“捏戏”编排出来,才有了今天的“一戏两看《桃花扇》”,更深入地展现孔尚任的文采和精神。 不谈昆曲,石小梅话不是太多,若是出去旅行,她兴趣也不是很大。她也看《琅琊榜》,喜欢胡歌冷面小生的味道,从电视、电影中,吸取一些到她自己的表演之中。和她在微博上“石头”软萌、调皮的样子不同,不演出的时候,她更喜欢独处,是个清冷的人,琢磨戏、分析人物、独自思考是她生活的常态,清冷的气质,正应了她台上清冷的表演风格。 台上侯方域还在挣扎明朝灭亡,愧对李香君,陷于被人事所左右的心境里,台下石小梅已从艺超过五十年,退休之后,她心情更为愉快。临近演出,她的弟子还在帮她捶腰,年龄、身体状况,是她必须面对的。但当锣鼓声响,她戴好头饰,理好衣衫,长袖一摆,大幕拉开,我们便只见台上“明末公子”——翩翩侯郎。 1这次“春风上巳天”的演出有没有特别之处? 一开始我没想到今年会“一戏两看”。一场全本,一场选场。全本是《桃花扇》相对完整的故事,选本则是精选的一出出折子戏。一戏两看是“春风上巳天”主办方策划的。我起初还犹豫,选本很多折子和全本的一些剧情是一样的,有这么多重复,会不会有人看?她说,有人看。比如《题画》,全本中对应的《后访》比较简单,而选场《题画》更丰富,有上楼的动作、有侯方域由“惊飞了”想到香君的喜悦心情,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到后来,他得知人去楼空,受到很大的打击,整个过程让观众看得更过瘾。 (问:“春风上巳天”演出五年了,今年基本上是一开票,很快就全部售空。现在戏曲大环境不是太好,“春风上巳天”系列演出靠什么能有这样的票房?) 主办方非常讲究质量,有对戏曲的认知度。“春风上巳天”没有繁琐的布景、耀眼的灯光,靠的是黑丝绒天幕,一桌两椅,最古朴的戏曲程式,给演员充分的表演空间。在这样的舞台上,观众看演出,就像拿放大镜在看,对演员的表演更加严苛。到今天,“春风上巳天”品牌打出来了,影响越来越大,观众越来越多,我们也会提醒年轻演员,要保证质量。江苏省昆剧院的年轻演员,他们在提高、在进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昆曲的传承。现在年轻演员前面有三代人,第一代以张继青为代表,第二代有我、胡锦芳、赵坚等人,第三代柯军他们。这三代演员都是“认真”、“规范”的,所以我们的年轻演员也很认真、规范。 2你最显著的特质是什么? “个人风格”。这是我19年前第一次到台湾演出,一位对昆曲有研究的、台湾大学教授曾永义先生说的。他说,小梅,你已经有了你的风格。当时我不太明白,也没有在意,现在才懂他的意思。相对于热情、奔放,我的表演比较冷峻,我对节奏、演唱的要求、表演的分寸都比较在意。我私下喜欢研究表演,进行有意识的铺排,但这种“有意”的铺排不能让观众“发现”。表演,不是靠外在的夸大,而是靠内在的唱念、情感、力量去感动观众,让离你近距离远距离的观众,都能一目了然。 3你演过的戏中最欣赏的人物是谁? 我比较喜欢《白罗衫》的徐继祖、《牧羊记》的李陵等。这类人物内心纠结、复杂,有独特的开掘人性的空间,也可以给我很多表演空间。 4你曾说丈夫张弘帮你捏戏,“寻找适合小生行当、没人在演的题材。改编整理”找没人演的戏捏,会不会有担心? 1987年捏《题画》的时候有,后来这出戏捏成了,我还得了梅花奖。当时不敢说是捏的戏,一是对昆曲本身怀有一种敬畏,二是也不够自信。戏捏成后我们没告诉大家是捏的,先把它推出去。一推出来,观众们就觉得,这看上去是个老戏,但又没见过,很多人以为这是老师教给我的。而这,也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修旧如旧”。最后《题画》站住了,才由吴白匋教授撰文说出戏的由来。《题画》是我常演的一出戏,观众们都是含着泪看完的。尤其其中有一段很有名的曲子《倾杯序》,之前没听人唱过,一唱三叹,气口非常长,演出效果确实也不错。 这出戏捏成功之后,我们就排了全本的《桃花扇》。排全本时,得到很多很多人的帮助,中山大学教授戏曲史论家王季思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张庚、郭汉城、谭志湘先生都给予了我们很大支持。 捏戏过程中,因为我和我先生张弘观点比较相似,艺术上不会有什么矛盾。有问题,只要他提出来,稍做点拨,我就能领悟到。排戏、捏戏,他都起过很大作用。他总是在台下看我排戏,我相信他对艺术的判断,他的意见我都很重视。如果说我现在表演方面有成绩,和他是分不开的。现在,我也提高了,有时他提出意见,我也会觉得不对,他会让我试试,看完,他可能说,先照你这样来吧。因为他是科班出身转的编剧,熟悉舞台,清楚场型变动,知道台上演员应该怎么表演,他常说,演员在舞台上,你觉得表演够了,其实不够,应该考虑舞台到观众之间的距离,演员要把声音传到观众耳中,就得拉长声音、不能收掉尾音,每个字要有喷出来的力度,这些他非常讲究。我几十年演艺生涯,得到了他的帮助。 这几十年来我们很辛苦,年轻时承受的压力,使我们在艺术上有了较大的提升。如今呢,很开心,别人问起以前,我们有很多故事可以回忆。 5你欣赏的同行有谁?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我很佩服的同行是裴艳玲。我和她有过好几次接触,我觉得她是一个搞艺术的人,比较纯粹,讲话不兜圈子。她的一生都用在了艺术上,身上功夫也确实了得,文武昆乱不挡。像她这样的功夫,我做不到,所以很佩服。 6除了昆曲之外,你平时还有什么其他的爱好吗? 喜欢看看书、打打牌,也喜欢看看电影、电视剧,特别是一些外国片。外国片中尤其喜欢好演员的文艺片。 (问:有没有印象比较深的外国片?) 外国片,我看的都是《飘》、《罗马假日》这一类的。我也喜欢看二战题材的,《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我自己是小生行当,所以特别喜欢看这种男人片,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男人潜在的力量,脆弱,温柔,他们的爱恨,潜意识地吸收一些,让我的表演更丰富。表演的养料,不仅从传统戏剧中来,也要吸收多方面的养料。国产片我也看,《琅琊榜》里胡歌演的梅长苏很有冷面小生的感觉。 我认为表演就是要塑造人物,就像柯军所说的,揉碎自己,创造角色。在舞台上,演员既要跟着人物、感情走,又要时刻保持清醒,既是石小梅,也是侯方域。 7你从艺57年,昆曲对于你来说,它的含义有发生过变化吗? 变,大变。刚开始的时候,不要说理解,根本没接触过。嫌它旋律慢,唱词又“生”,文学性强,很难理解。当时我根本谈不上喜欢昆曲,更喜欢的是戏校的集体生活。 我真正领悟到昆曲的魅力,是“文化大革命”过后。我开窍开得晚,直到演《浣纱记·寄子》里的伍子胥。我看到“文革”中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表演父子二人生离死别时,感情非常饱满,“哗”地一下眼泪流下来,旁边看的人,也跟着我一起流泪。后来有老专家跟我说,表演时不能流泪,一流眼泪油彩就花了,眼泪要含在眼眶里。这句话对我有大的冲击,啊,原来做一个好演员是这样的。我们表演,是要用艺术的手段感动观众,而不是把自己感动得声音都发不出来。 开窍以后,对每一个人物会上心,思考怎么演、怎么铺排。《白罗衫》《桃花扇》《牡丹亭》都融入了我自己的心情。《白罗衫》里《看状》一折是周传瑛先生亲授的,另外的戏都要自己捏。《惊梦》《拾画叫画》是老师教的,《幽媾》《冥誓》《回生》都要自己捏。《桃花扇》则是舞台上根本没有折子戏传世,完全要靠自己想。我觉得,侯方域应该是一个跨巾生、小官生两个家门的人物,身上既要飘逸又要沉稳。作为明末四公子之一,他有他的气度。在创作的时候,你学的行当越多越好。我在表演侯方域时,就把小官生和巾生糅合起来。一般的小官生要戴官帽,他不戴,但我也要有小官生的分量在。 8你觉得最美好的一天是怎么样的? 如果没有演出,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活状态,买菜、做饭。更多的时候,我喜欢独自坐着,拿两副扑克牌,打“八十分”。我可以一个人玩很久,完全是我一个人的世界。我不太喜欢过度的喧闹,虽然有时也会和人起起哄。我要保护好自己的嗓子,让艺术青春延长一些。 9这次《桃花扇》的系列演出,遇到过什么挑战吗? 演出过程真是一个挑战。我腰疼得厉害,天天要去医院。以前我一个星期要吊三次嗓子,但最近闹咳嗽,咳了两个月,嗓子也不能吊。舞台上,你不能是70岁的样子,你要忘掉年龄,一上台就是个侯方域,从心里相信自己是侯方域。但在台下,你要知道自己70岁了。 10在你退休以后,主要在从事昆曲传承、教学工作,你觉得你在你的教学中最注重的是什么?你最看重你学生中什么样的特质? 我是沈传芷、周传瑛、俞振飞三位老师教出来的,在我对我的学生们的教学中,也经常会提到三个老师对我的影响。老师怎么教我,我就怎么教学生。其实这不是拘谨。老师们把几十年的经验、艺术的精华教给我们,经过我的再加工,再传授给我的学生。我的学生不是要学得像我,而是要学规范、学方法。昆曲讲究口传心授,先要唱会,不唱会、背好,不能排。舞台上别人演时,你做什么,老师会把这些细小处都教给你,学好了,你就浑身都是戏。表现听,有不同方式的听;表现看,眼神有不同的看。现代手段很厉害,但学戏还是要跟着老师扎扎实实地学,学了还要悟。 我希望我的学生,艺术要好,做人更要正一点。所以我的学生们表演都很干净,我也要求他们不要互相拆台,要互相帮忙,把小生这个行当像花一样开出来。做人上、演戏上都要努力,别被杂念影响、干扰。 我和大家关系很好,我在舞台上就很放心,所有人都在帮衬你。你做配演的时候,也在帮别人,这种氛围就很好。可以说,我的学生们都做到了,互相还帮忙。省昆转企后,演员们要靠频繁的演出挣劳务费,在这种严苛的环境下,他们也锻炼了自己,表演日趋成熟。 11喜欢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 以前我更喜欢与长辈们打交道。当时文化环境不够健全,同龄人交流较少。年纪大的人就不一样,他们总是爱护你,跟你说真心话。该表扬就表扬,不到位的地方,他们会很委婉地指出来,不会伤害你。他们对待我的方式,也影响了我。我现在年龄大了,对年轻人们也是这样。他们说,石老师,你真不讲假话。我说,我可以不讲话,要讲就讲真话。我们之间处得非常好,所以在舞台上也很有默契感。 12近期有什么演出计划吗? “春风上巳天”安排了《桃花扇》系列巡演,除此以外,我九月份可能会到香港演《宫祭》,演崇祯。崇祯皇帝蔡正仁老师演过,但是我演崇祯不戴髯口,我演不了大官生,是以小官生应工来塑造人物。 明年是省昆《白罗衫》面世30周年,跨年度的时候,我可能还会参与《白罗衫》的演出。 (问:明年《白罗衫》演出会来北京吗?) 如果计划没有改变的话,我想很有可能会到北京。《白罗衫》我们演了30年,很不容易,反馈一直都还不错,它已经传承下去了。 13你认为接下来昆曲会怎么发展? 我觉得会越来越好。现在的观众越来越好了,要求越来越高,这激励了我们演员,在舞台上一点都不能马虎,要用你的艺术把观众吸引过来。演员要对自身要求严格,相信观众,用高质量的艺术和真诚的专业态度面对观众,也引导、培养观众。比如“春风上巳天”安排的讲座、见面会等系列活动,都是在引导观众来看昆曲,让他们认识到昆曲好在哪里。不要光说声情并茂,要将程式、规律、心得、细节与观众分享。通过持续的努力,我很欣慰地看到,如今满场都是年轻观众。 14你现在心境是什么样的? 我现在心情很愉快。退休了,没人管我,很自由,和年轻人又相处得很好。演不演戏,都很开心,哪怕是一个人坐着打牌,也很高兴、很平静。我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很珍惜。专业上,我这么大的岁数,还在登台演大本戏,也是挑战自己。这段经历值得我回味,值得我骄傲。我很感激朋友们为我搭建的平台:石小梅昆曲工作室。“春风上巳天”已历五年,连续五年我都参与了,晚年生活也算是丰富的了。现在我只要一颗心放在昆曲上就行,无需旁骛。我很感激主办方这样地支持我、支持江苏省昆剧院、支持昆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