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接地气 扬正气 有喜气——两项非遗戏说《秧歌乡的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光明日报 陈雪滕菲 参加讨论


    
    《秧歌乡的故事》剧照 王昭脉摄/光明图片
    “金罐银罐不如有个老伴”“追求幸福人人有权”,7月10日、11日,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了山东胶州茂腔现代戏《秧歌乡的故事》,该剧为山东省唯一入选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剧目,由山东胶州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创排,以老年人婚姻、养老等热点话题为主要题材,通过将茂腔和胶州秧歌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老年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时代新貌,获得了广泛好评。文化部副部长董伟评价该剧:接地气、扬正气、有喜气。
    非遗入戏激发新活力
    《秧歌乡的故事》以胶州秧歌出国表演为背景,讲述了秧歌队老冯头一家的喜剧故事。
    “这部戏在编排上非常接地气,反映出家庭小社会、社会大家庭的理念。”胶州市茂腔秧歌传承保护中心主任刘宗涛介绍,该剧将胶州特有的传统文化秧歌和茂腔相结合,“这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茂腔原名冒腔、肘子鼓,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据刘宗涛介绍,茂腔女生唱腔醇厚,男声唱腔高亢,是山东半岛地区老百姓喜爱的情感抒发方式。胶州秧歌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有“汉民族女子舞蹈典范”的美誉。胶州自古以来是南北交通重镇,胶州秧歌也受此影响呈现出南北融合的特点,女性动作婀娜多姿、俏丽柔美,男性动作则体现出北方汉子的大气洒脱、粗犷热烈。
    2006年茂腔和胶州秧歌双双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胶州市茂腔秧歌传承保护中心推陈出新地将两项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创作出了时代感强、社会意义显著、文化价值丰富的现代喜剧。
    董伟在观戏后说,大家看戏的过程中,笑声不断,喜剧的意义就在于让人民在笑声中和丑恶告别。《秧歌乡的故事》写的是我们老百姓身边的事,它是农村的故事,也是中国的故事。
    与时代接轨,让地方戏留住观众
    近些年,观众老龄化问题制约了地方戏曲的发展。为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持续加大对地方戏曲的支持力度,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各地陆续开展,越来越多年轻人就此了解和喜欢上了传统戏曲。该剧主创们正是抓住了这一宝贵时机,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方式,打造了这部大型现代茂腔秧歌戏。
    该剧自2016年5月首演以来已在山东省茂腔剧种流行区域演出40余场,平均每场观众达千余人。中国戏曲学院的一位学生观戏后深有感触地说:“故乡的一片热土,一股扭劲,一声声乡音,让人回味无穷。”
    如何增强地方戏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秧歌乡的故事》导演崔彩彩对记者说,舞台就是程式化和生活化的结合,过度的程式化表演会让观众觉得虚假,过度的生活化表演又会让观众觉得随便,因此要掌握好程式化和生活化的均衡,为观众呈现精彩有趣的戏曲艺术。
    编剧商中有认为,艺术创作要来源于百姓生活,服务于百姓生活,了解观众的心理和普遍的社会现实;剧本创作要讲求观察生活,现代戏要注重和时代接轨,捕捉现实生活中的信息,通过呈现生活里的各种细节才能达到触动心灵的效果。
    据了解,青年演员在《秧歌乡的故事》中担任了众多主要角色,他们有的以年轻人扮演老年人,有的跳出熟悉的表演程式,挑战不熟悉的角色。为了给茂腔和胶州秧歌储备后备人才,胶州地区建立了地方戏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每年从全市初中生中挑选喜爱茂腔和秧歌的学生进入胶州师范、胶州职业中专和胶州职业技术学院等进行为期三年的培训,培训合格的学员再进入剧团进行专业锻炼。在人才培养及创作磨砺中,青年演员增强了对地方艺术的感悟,并已成为传承和发扬地方特色文化的主力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