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专访知名科幻作家韩松:科幻是一种高超的 现实主义文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深圳商报 魏沛娜 参加讨论


    
    作家韩松。(受访者供图)
    
    《医院》 韩松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年5月
    如何思考我们时代的医疗变局?怎样理解宇宙尺度的病与痛?这是知名科幻作家韩松的科幻现实主义的解决之道:“用科幻的思维,把现实中的荒诞重新组织成为具有强烈逻辑性、理性的东西”。2016年,韩松出版了他又一部反乌托邦的长篇小说力作《医院》。小说从医疗卫生这一当下热点话题,切入人类社会制度、文化心理中那些难以触及的阴暗面,透视生活的荒杂,重新审视我们熟视无睹的真实与虚幻。围绕该书的写作以及2016年国内的科幻写作状况,韩松接受了深圳商报记者专访。
    提出“药时代”概念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你在《医院》这部小说的开篇就提到了佛教。医院与宗教在哪些方面触碰到你的思考点?
    韩松:《医院》这部小说,的确开篇提到了佛教,最后也是以空灭结束的。在我看来,医院与宗教有相似性。二者都是要救人,都有最大的慈悲之心,都要思考终极问题,不仅医治人的身体痛苦,还要解脱人的精神疾苦。我不知道,仅仅凭靠现代的医术,依仗基因组学、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能否做到。医生和病人都要思考这个。问题的核心还是,如何去活?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红色的十字——作为医院的象征,也是你此次以科幻手法要呈现的一个空间维度。现实中的医院不能解决所有人的痛苦,你在写作时是否充满困惑?
    韩松:医院都设立了太平间,这是死神成为最终胜利者的象征,这是人类的局限。那么,也许在宇宙深处,才存在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但很不幸,仍然没有找到,看到的,仍是遍布宇宙的医院,而且,本来希望从东方的方式,找到解脱之道,却最终又回到了西方的路径上,它的标志,便是化自耶稣受难物的红十字。这正是我今天对于现实的困惑。这一点上,我感到很多人是分裂的。《医院》这部小说讲的也是分裂。这么大的人群分裂了,这是很可怕的。医疗的目的,首先或许不是解除痛苦,而是要直面分裂。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你的科幻故事时常是未来现实的预言,这次你在小说中提出“药时代”这个概念,可否理解为你对社会病症的一种观察和归纳?
    韩松:“药时代”这个概念,或许在于希望向读者传达一个信息:人人有病,却不自知。我们已成了要凭靠药物才能活下去的一种特殊生物,但还盲目沉湎于欢愉,被药瘾吸引。我们正处在一个身体和精神都很危险的境况中,却陷入麻木。科技进步不一定能带来预想的幸福。当今社会的确生发了很多奇怪的新病症,与老病症交杂在一起,需要花更大力气去救治。我们每个人都是病人,但也许能够转换成医生,救人也互救,这样的一种可能性,或许是存在的。但要抛弃对医院的传统迷信。
    中国科幻试图解释现实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你的微博总是把国内外的重要新闻事件作摘要梳理,有时会以精辟字眼予以总结,这些众所周知的现实如何养成你的科幻写作“元气”?
    韩松:最近几年,中国科幻作者提出了“科幻现实主义”主张,既希望用更多的笔触,反映经历着巨大变化的现实生活,也期望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奇异性,能为科幻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实际上,更多的中国科幻,正成为对现实的一种理解或解释,站在明日的立场上,用思想实验的方式,换一个角度,重新观照我们的今天,有时就看得更清楚一些,也就有可能推动现实的前进。这也是科幻的一种责任,所以自鲁迅、梁启超把科幻引进中国以来,就从来不仅仅是娱乐。它是一种高超的现实主义文学。它常常也应该像新闻报道一样精确。这便是科幻的“元气”所在。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如果说写作是一种科幻般的未来实验,你希望未来变得好吗?科幻能否成为现实的救赎?
    韩松:科幻的表现手段,是未来主义的。它既描写更美好的社会,也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进行预言或预警,这是它与生俱来的本性,通过这种方式,它能让我们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病痛,从而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避免不那么好的未来,提前做好思想和物质的准备。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有某种“救赎”功能的。但我不认为它会成为一种“科幻教”。它最本质的特征,还是基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用现代化的眼光,用文明进步的眼光,用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世界。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当有关科幻文学的研讨会陆续举办、同行获奖、媒体关注度逐渐提高,你认为这些实际上能为国内的科幻文学发展带来多大程度上的影响?
    韩松:过去一年,中国科幻受到了海内外较大的关注,各种活动可能是历年最多的,甚至资本也以一定规模进入了这个领域,总的来看,是好事,有利于促进中国科幻的发展,也有利于在社会上普及科幻,毕竟,作为现代工业文明衍生物的科幻,它所代表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还是很稀缺的。但同时也要看到,像以往一样,太多的活动和关注,本身并不一定促使优秀作品的产生,过去这一年便是例证。热闹的后面可能是浮躁和肤浅。这不仅仅是科幻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