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行唐发现东周时代古墓群属活动于冀中地区的鲜虞或早期中山国等北方族群
出土的青铜器 资料图片 本报讯(耿建扩、郝子朔)6月8日,河北行唐县南桥镇故郡村北,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在大小不一的探方里忙碌着。这是一处约有50万平方米的古墓群,经专家初步确定,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贵族墓地以及战国早期的居住遗址。 2015年至2017年,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家庄市文物研究所、行唐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这里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及考古发掘。目前已发掘5000平方米,清理墓葬28座,车马坑(殉兽坑)5座,灰坑140座,水井18眼、路1条。出土青铜容器、兵器、车马器以及金、玉、水晶、陶等多种遗物。 “1号车马坑发现一车三马,马头向东,车舆仅存残底,车轮放置在车轮槽内,马头部有石贝络饰。2号车马坑内殉有成年男性。坑东侧还有牛头、羊头和羊蹄等殉兽。”此次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河北省文研所研究员张春长介绍。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如今的行唐县域内繁衍生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南行唐县,治所就在今天的故郡村。 在车马坑边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齐瑞普说:“故郡墓地车马坑从保存状况和规模来说,可以说是河北地区保存最好、装饰最为华丽的一例。车马坑形制及装饰风格、墓葬形式、出土器物在省内均属罕见。” 车马随葬制度是我国古代丧葬文化中重要的礼仪制度之一,仅用于卿大夫或奴隶主贵族中的一部分人。西周时墓主身份与随葬车马数的对应关系有严格规定,逸礼《王度记》记载:“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故郡墓地的墓葬有土坑墓与积石墓两类,目前发现的积石墓数量较多。齐瑞普说:“积石墓一般是就地取材,用鹅卵石砌壁并封顶,这是戎、狄等北方游牧民族埋葬习俗之一。这里以前有河道,鹅卵石较多。已发现最深的积石墓,离地表有7米多。” 此次发掘中,级别最高的一座积石墓出土有7件青铜器和十余件(组)饰品。陪葬品里青铜器有鼎、壶、豆等,饰品则有玛瑙环、水晶环、玉佩、水晶珠子、金耳环、绿松石珠等。由于前期盗扰严重,陪葬品不算多。而且墓主人的骸骨已经朽烂,初步推断最少是士大夫级别。 “比较有特点的是,除了墓群,还有遗址,遗址与墓地共存,内涵非常丰富。”张春长介绍。 遗迹年代相对集中,以战国早中期的遗存数量最为丰富。考古队调查发现,墓地以南的故郡城址等古文化遗存6处,基本廓清了故郡墓地周边遗存分布状况,初步确定故郡城址应与墓地密切相关,但是遗址和墓群的分布没有规律,是叠压和打破的关系。 根据发掘出来的遗存面貌和特征鲜明的葬俗,可以判断这处墓群是活动于冀中地区的鲜虞或早期中山国等北方族群。“此次考古,有可能会使这个地域老祖先的身影更加清晰。”张春长说。春秋时期,这一地域属鲜虞国。公元前11世纪,殷商子姓氏族建鲜虞国,商亡周立后,一支“逐水草而居”的姬姓狄人再建鲜虞国。晋灭鲜虞后,鲜虞人去向成谜。有专家称鲜虞国与中山国有联系,但迄今仍无定论。“这也是这次考古的课题之一,”张春长说,“这里的内涵十分丰富,譬如遗址发现的陶片上有一些龙山和仰韶文化元素,表明这里历史悠久。再譬如鲜虞和中山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发掘来证实。”他还透露行唐故郡墓地的考古发掘可能要持续5~10年。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