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评论 >

希拉里·曼特尔短篇小说集《暗杀》:隐于日常生活背后的野心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宋玲 参加讨论


    
    希拉里·曼特尔
    
    《暗杀》中英文版
    两届布克奖得主、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前段时间在录制久负盛名的BBC里斯讲座时爆料说,她本人最初是想成为一名历史学家,但后来却不得不安于作家身份。而历史小说则是曼特尔在两者之间妥协的产物。继“都铎三部曲”的前两部小说《狼厅》和《提堂》摘得布克奖之后,曼特尔一直潜心创作该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镜与光》,不过据作者本人说,最后一部作品将推迟至2019年与读者见面。
    自涉足文坛开始,希拉里·曼特尔的创作重心和兴趣所在主要集中于历史小说题材,从她讲述法国大革命的处女作《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到以18世纪真实历史人物查尔斯·奥布莱恩为原型的《巨人奥布莱恩》,直到确立其文坛声誉的都铎王朝小说《狼厅》《提堂》,可以看出曼特尔对于历史小说的创作坚定不移,且渐入佳境。不过,正当文坛都在关注三部曲的终篇时,曼特尔却于2014年意外地推出了一部短篇小说集《暗杀》。
    《暗杀》是曼特尔写作生涯中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与她默默无闻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学说话》不同,《暗杀》的问世可谓争议不断——所有的热议都是由书中一篇主题短篇《刺杀撒切尔》引起的。单看标题就不难想象,这篇小说注定会在英国媒体引起轩然大波——英国报纸素来喜欢煽风点火,小题大做。撒切尔夫人的前公关顾问甚至都出来呼吁警方对曼特尔展开调查,认为作者应该去看心理医生。该短篇小说最早原定于英国《每日电讯报》上连载,由于该报认为小说过于令人不快而作罢,尽管《每日电讯报》当时已经支付了独家刊载的费用,后来还是由《卫报》刊登。《每日邮报》则认为该小说“扭曲”、是一个“令人恶心的幻想”。
    为何一篇虚构的小说会引起英国媒体和文坛如此大的争议?
    这是一场灵感来自真实场景和感受的虚构暗杀:一个爱尔兰共和军分子冒充成水暖工,闯入了一个女房东的家中,女房东“我”起初以为这是个来抓拍撒切尔夫人的摄影师,不料随着对话的深入,女房东发现这竟是一名刺客。家里的窗户正对着撒切尔夫人动手术的医院,角度完美。对撒切尔相似的厌恶产生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女房东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刺客的同谋……直到最后扣人心弦的终点。曼特尔是否让刺客扣下了扳机,从而引发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这将有待读者自己发现。
    希拉里·曼特尔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说起这篇小说的创作契机:1983年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在温莎的医院里刚做完眼科手术,曼特尔本人在温莎恰巧有一套小房子。当时撒切尔夫人蹒跚着步入她的视野时,曼特尔出于本能,立刻就目测了距离,她的拇指和食指比划成手枪,“当时我就想,如果这里站的不是我,如果是别的什么人,那么她就死定了。”于是,一次偶然的历史巧合转变成了一场石破天惊的政治幻想,按曼特尔的说法,历史永远会有别的可能。
    除了融入真实的历史人物以外,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高超的对话描写。曼特尔以对话推进情节发展的精湛技术,我们在《狼厅》和《提堂》中早已领教。在《刺杀撒切尔》中,女房东与刺客之间的对话始终像绷紧的弦,缓慢有序地推进刺杀的过程,人物之间的对抗与同情随时转化。女房主起先以为这个冒充水暖工的人是个摄影师——
    “他们说她会从后门出来。在这里抓个角度再好不过。”
    “所以我寻思,如果我能提前跑到这里来,就能把准备工作做好,看看角度什么的。”
    “你抓个好角度能拿多少?”
    “终身监禁,不可假释。”
    从两人之间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刺客并没有刻意隐瞒身份,反倒是女房主还有些遮遮掩掩、暧昧不清的态度。随着对话的推进,女房主发现了真相,对撒切尔的厌恶使她在心理上认同了刺客,俨然成为同谋。曼特尔在遣词造句时故意使用模棱两可的字眼,来模糊刺客的身份,英语中的shoot既是指“拍摄”,也是“开枪”的意思。词语的不确定性也是作者故意设置的障碍,让读者始终处于揣测状态,直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刻,读者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虽然女房主成了刺客的共犯,但曼特尔并没有轻易放过二人之间微妙的阶层矛盾:“你并不知道我是哪一边的。相信我,你根本不知道。”“我杀她可不是因为她不喜欢歌剧。或者因为你不喜欢——妈的你管它叫什么来着——她身上那些装饰品……”即便得到女房主的支持,刺客仍然竭力要与她划清界限。而女房主对刺客的衣着、用词和出生也同样心存鄙夷——“……工艺专科学校也算是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地方,专收那些进不了大学的年轻人:他们聪明到会说‘亲缘关系’,却只能穿廉价的尼龙外套。”
    曼特尔在英国文坛上素来以政治立场鲜明、文风犀利而著称,在《刺杀撒切尔》中,她借女房东之口,大胆直白地倾吐了对撒切尔夫人的不满与憎恶:“我受不了的是她那假模假式的女人气,装腔作势的嗓音。她夸耀她那个杂货商老爸,说他教过她如何如何,可你知道,但凡能做到,她巴不得改变出身呢,巴不得生在富人家。我受不了她那副热爱富人、崇拜富人的样子。而且她没教养,很无知,非但无知而且为此沾沾自喜。她没有同情心。她干吗要在眼睛上动手术?因为她不会哭?”尽管撒切尔夫人在英国当政时期,曼特尔大部分时间并不在国内,然而她对以撒切尔夫人为领袖的英国保守党在1980年代对内对外的铁血政策深恶痛绝。尽管英国媒体对《刺杀撒切尔》这篇小说物议如沸,但小说的艺术价值并没有因此而减色。2015年,曼特尔凭借《刺杀撒切尔》入围了BBC短篇小说奖短名单。当思想和想象获罪时,我们可能就要与曼特尔这样极富天赋的作家告别了,而这才是真正的犯罪。
    短篇小说并不是曼特尔经常涉足的领域,但是收入这本小说集的多篇都入选过各种“年度最佳”,质量确实远高于数量。除了《刺杀撒切尔》这则点睛短篇之外,《暗杀》中的另外10则短篇故事虽然题材迥异,但同样也是极具曼特尔典型风格的佳作:一场失败的族裔融合(《很抱歉打扰你》),一桩令人不寒而栗、“故意杀人”的交通事故(《寒假》),一个被社会“潮流”异化吞噬的家庭(《心跳骤停》),一位处于事业瓶颈、追问写作如何干预生活的女作家(《我该怎么认你》)……应版权方的要求,《暗杀》短篇小说集在原来的10个短篇之外又增加了一篇《英文学校》。
    从结构来看,刨去最后附加的《英文学校》,起首的《很抱歉打扰你》与结尾的《刺杀撒切尔》产生了首尾呼应的效果。两篇小说都讲述陌生男子闯入女主人家的故事。《很抱歉打扰你》故事发生在沙特的吉达,灵感源于希拉里·曼特尔的亲身经历,是一个充满了自传色彩的作品:一个巴基斯坦男子意外闯入了“我”的家中借用电话,由此相互结识,可接下来男子接二连三的到访令“我”不胜尴尬,同时,在异国的家庭主妇生活也令人压抑,曼特尔由此为一场失败的跨文化族裔融合定下了基调。
    如果说《很抱歉打扰你》还是以一种暧昧的方式来揭开文化、阶层之间的差异与鸿沟,那么《寒假》《英文学校》则更像是用一把利刃剖开了中产阶级的真实面目,露出这个阶层赤裸裸的虚伪、软弱与无力。《寒假》中一对夫妻来到希腊旅游,搭乘出租车前往酒店的路上,出租车似乎撞到了什么东西,至于到底是撞到了山羊还是小孩(在英语中,kid既有“小山羊”也有“小孩”的意思),不到最后谁也不清楚。《英文学校》讲述了一个女佣的工作经历,从一个中产家庭到另一个中产家庭,表面的尊重却无法掩盖主人对她的人格怀疑和阶级鄙视,她经历了暴力、强奸和驱逐之后,得不到正义的支持,接下来残酷的现实是她仍然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
    除了以上几篇,《逗号》中的灌木丛后展现了儿童的残忍,《哈雷街》上护士的人际关系中隐含了女同性恋者的压抑,《长QT综合征》描述了一桩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婚外恋。与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更能够将单纯的读者转化为苛刻的美学家。在阅读《暗杀》时,有别于曼特尔宏大叙事的历史小说,她的短篇小说则更多地关注家庭矛盾、阶层鸿沟以及人性幽暗等主题。她对人物的刻画,对细节的观察,都融入在这些看似短小平淡的故事中,唤起了我们对隐藏于日常生活背后的那种细腻的恐惧。希拉里·曼特尔创造了一种属于她的短篇小说美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