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花灯戏《山村·小河·月亮》乡土清风吹进京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光明日报 张勇任维东田婧 参加讨论


    
    ①《山村·小河·月亮》演出剧照。资料图片
    
    ②《山村·小河·月亮》演出剧照。资料图片
    60多年前,一曲来自云南省弥渡县的民歌《小河淌水》震动京城,从此成为享誉世界的“东方小夜曲”。
    60多年后,一部同样来自云南弥渡的花灯戏《山村·小河·月亮》进京演出,以舞台戏曲的形式演绎了《小河淌水》淌过的山村、树林,还有那水中的月亮……
    7月23日、24日晚,一曲云南弥渡花灯调《十大姐》在北京红塔礼堂唱响,新创大型花灯戏《山村·小河·月亮》令戏迷耳目一新。《山村·小河·月亮》作为云南省推荐的唯一参演“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剧目,受到了首都观众的青睐。
    “哎!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妹在深山,在深山……”伴随着民歌《小河淌水》悦耳的旋律,时空回到了马帮盛行的年代。故事讲述了善唱山歌的外来手艺人小石匠、疲惫不堪的马帮队伍相继来到弥渡,在亚溪河边与能歌善舞、善解人意的“十大姐”相遇,通过一连串优美的弥渡山歌小调对唱互诉心意,最终促成了小石匠与李三姐、马锅头与大姐、鲁二少爷与小九妹的三段爱情。
    优美悦耳的花灯歌曲、充满民族风情的山村场景、清新动人的爱情故事,再次展现了《小河淌水》描绘的神奇美丽的乡村画卷,感动了剧场里千余名观众,也感动了23日晚前来观影的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他评价说,全剧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充分展示了弥渡花灯的艺术魅力。
    “虽然流了很多汗水,但家乡的花灯能得到首都观众的认可,我觉得很幸福!”弥渡花灯剧团团长、《山村·小河·月亮》的男主演周美润感慨地说。弥渡花灯剧团今年60岁,是云南成立较早的县级花灯剧团之一。演花灯27年的周美润,多年来和团体里全体演员一起梦想着打造一部全新的花灯戏,像《小河淌水》一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山村·小河·月亮》是继花灯戏《正月十五闹元宵》《山村医生》之后,弥渡县推出的又一舞台精品,由国家一级导演王鹰担任总导演。该剧采撷了弥渡民歌中的24首经典曲目,表现了古朴、清纯、原生态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弥渡密祉文盛街。优美动听的弥渡花灯、民歌、小调和多彩多姿的民间舞蹈表现出了当地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展示了唐代遗存南诏铁柱庙、茶马古道等历史文化,诠释了弥渡“民歌之乡”“花灯之乡”的特有魅力。
    花灯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弥渡是云南花灯的发祥地之一。弥渡花灯起源于唐南诏时期,历经千年,世代相传。“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才到红岩坡,处处闻歌声。”从初期的祭祀、自娱自乐的花灯发展成为具有自娱性、娱他性、祈神求福性的花灯;从簸箕灯、团场灯、边舞边行的过街灯到折子戏、本子戏、大型舞台戏;从祭坛、院坝搬上了艺术大雅之堂;从山村到城镇,从有数的花灯窝子发展到村村有灯班,处处闹花灯。弥渡县因其花灯的普及和地位,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花灯之乡。
    戏剧作为大众艺术,其“草根性”弥足珍贵。如今,茶马古道上的马铃声已随现代交通改道远去,山地民族露宿深山、游牧羊群的习惯已被抹去了痕迹,已有200多年历史的花灯戏,近年来也面临着传承人数量少、年龄大的困惑。
    《山村·小河·月亮》为什么受观众欢迎?周美润认为,《山村·小河·月亮》的剧情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优美的弥渡民歌和一个清纯的爱情故事,展示了弥渡山美、水美、人美的魅力,突出了清新、自然、和谐的风格,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型新编花灯剧《山村·小河·月亮》与传统的花灯小戏不一样,虽然从表演形式来看,剧目回到了花灯的传统形态,但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和表现手法,是对花灯戏的创新。这种创新更有利于吸引年轻人学习花灯戏,有利于花灯戏不断创作出精品,从而更有利于花灯艺术的发展。
    戏剧影视学博士、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系教授陈珂说:“花灯戏是宝贵的传统艺术,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因为时代发展和自身局限性面对工业文明会显得无力,因此需要艺术家和学者共同努力,探讨、研究其创新发展之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