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评论 >

查屏球:“鬼才”之思,穿越古今——读平野启一郎《日蚀》《一月物语》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汇报 查屏球 参加讨论


    今夏是在杭州度过的,日落时走过西湖边苏小小墓,多会想起李贺《苏小小》:“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冷艳的诗句,凄清的场景,似乎能将人带出炎波热浪之外。近日拿到周砚舒翻译的《日蚀》《一月物语》(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两书,发现作者平野启一郎在后书中也引用了此诗。李贺一生未到过杭州,平野写作该书时估计也不识杭,然而,对鬼幻世界的兴趣,却使得这两个相距千年的年轻“鬼才”在西湖之滨相遇了。
    平野启一郎是近年活跃于日本文坛的新锐作家,1975年生。他在高二时就偷偷写小说,考入京都大学法学部后,大三时将《日蚀》投给日本老牌文学杂志《新潮》,主编前田速夫惊为“神童登场,三岛由纪夫再来”,置于卷首发表,之后又推出他第二部小说《一月物语》。1998年二十四岁的他凭《日蚀》获日本最高文学奖:芥川文学奖。
    《日蚀》将故事设计在1469年至1509年的法国,主人公“我”(尼古拉)是巴黎大学(其时应为索邦大学)神学院学生、道明会的修士,为研究异端学说,拟去佛罗伦萨搜集文献,在旅途中结识了里昂乡下一炼金师皮埃尔。皮埃尔的博学、对炼金术的执着与深解,让尼古拉着了迷,并发现皮埃尔在森林洞中创造了一个具有两性特征的“怪人”。最后,“怪人”被村民捉住,异端审判官雅各将其火焚,被焚时天上出现了日蚀,皮埃尔在灰烬中取出一块金块,雅各在夺取时金块却化成了灰。《一月物语》也是这类“鬼故事”,主人公是明治三十年二十五岁的东京大学生、诗人井原真拆,独自到京都、奈良旅行,在去熊野的步行中被蛇咬伤,山僧圆祐救了他,他在圆祐住处发现了梦中情人高子,却无法相近,被迫离去。后由旅舍女主人处了解到,高子是其母亲与巨蛇相交而生下的,她的眼光能杀死人。真拆仍带伤冒死返回寻她,向她吐露真情,高子受其感染,也愿为他而死,两人就在相视后结束了生命。
    两者的时空是远离现代的,作者的成功不只在于完成了穿越剧的结构,以场景的陌生化提升了作品的可读性,而是凭着自己广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想像力,以细节的真实感强化了人们对这些场景的新奇感,如肃穆而索寞的教堂、偏僻而喧哗的乡村、人头攒集的火刑现场;新兴的铁路交通、孤独的林中木屋、温馨纯朴的乡间小店,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实感。更为突出的是作者力图把握时代大势,写出特定时代的精神面貌与心理特征,如《日蚀》中里昂附近的村景既有黑死病后的恐怖与破败,有蒙昧疯狂的人群,有懈怠腐陈的僧侣,也有种种异端思潮的涌动;有尼古拉等学院派提振正统神学体系的努力,也有从中萌生出的怀疑与危机;这一切都生动地体现了文艺复兴前夜知识人的精神状态。《一月物语》所取的场景里有古老的高野山寺庙与僧人,有威严的神道教神宫,有残存的天诛组成员,还有毁佛废释后的乱象,明治急进的兴奋,也有传统散落的迷茫,这是一种全息化的精神场域,多层面展示了明治时代的精神脉象。
    两部作品都有心理小说特色,弥漫着主人公的思考,这种思考既有对所处世界以及所遇之事敏锐的感受,更有对自身命运、自我定位的求索。如尼古拉作为圣托马斯思想的传人,希望将新见的古希腊哲思纳入正统神学秩序中,却又感到其中有如海啸般的未知力量的威胁,他希望将神学信仰与哲学思维结合起来,追求神与人二元的统一。因火刑产生的日蚀与双性交合的幻象,使其思维的野性得到全然释放,“灵魂越想离开肉体,越是更深层次地进入肉体。”由神力爆发出的思考张力又归于无解的魅力之中。这正反映了文艺复兴前夜正统神学在危机中挣扎与更新的精神状态。井原真拆是经历了明治自由民主文化洗礼的大学生,有解脱神教羁绊的兴奋,又有不知自我为何物的茫然,相信自我绝对的存在就是深藏在自然中的美,永恒、绝对就存在于自我对自然的感知瞬间中。他发现了高子身世,多日蓄积的冲动瞬间爆发,明知与高子眼光相遇的瞬间就是自己生命结束之时,仍然央求对方回视,俨然实现了自我。作者将奇幻情节的展开与对人性的求索缠绕交织,情节进入高潮,思维的纠结也骤然顿释,奇幻之情节就是他心灵冒险的记录。
    语言的诗化与哲理化也是作者着意的追求。对于这一点,还须感谢译者,顺畅的行文,准确的表达,诗化的提炼,反映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与才气。如:“那些生着各色苔藓的墓碑,就像一群蹲坐在树下的老人。”“寂静由此徐徐扩散,像飞起的燕子一样,从人们嘴边掠走了语言。”两书多由心理独白构成,独白语言多有哲理的深度。如“激情是遇热溶解后形成的一块闪耀着金黄色光芒的玻璃。如果要把它用在生活中,就必须赋它于生活有益的普通形状,在手能触碰得到的时候,必早已冷却下来。残存的只是细弱的光泽。而且,就连这光泽最终也会消失,蒙上一层手垢,然后恐怕还会在日常某个毫无意义的瞬间,不经意间碎成一地。”启人深思,颇具警句的效果。两部小说的语言风格都颇雅致,前者有学究气,后者多有诗人色彩,都具有古典化的艺术效果。让人印象至深的是作者具有较深的汉文功底。如:“今天早晨做完这个梦后,真拆马上无端想起了‘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这首诗中的一节……”作为一个明治时代的诗人与大学生,汉诗是必备的修养,这种唐诗化的思维正体现了这一特点。汉诗积累与对李贺的兴趣启动了作者灵感,也使其小说语言具有一种浓郁的文化厚度。随着网络多媒体的爆发,文本艺术的危机感日增,漫画化与线条化的语言已成主角,作为“漫画一代”,平野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功,对于守望文本的“小说人”来说,应是一种新的信心与希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