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米哈伊尔·波波夫:最亲密的人,在思想上却是敌人专访俄罗斯作家米哈伊尔·波波夫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腾讯文化 陈默王小星 参加讨论


    “人在明白自己并不比自己的父母更聪明、更优秀的时候,才是真正成长了。重要的是,不要明白得太晚。”
    采访:陈默 翻译:王小星
    “她说,正是苏维埃政府把她从‘狗’变成人,让她接受高等教育,否则,她可能是那个死在阿尔泰山小村庄的马厩里的赤脚小女孩。”
    “——真的吗?——我语带讽刺地反问,——恐怕直到现在我们还得使用火把吧?就是说你认为,如果现在还是沙皇执政,就什么都没有?国家什么也不建设,粮食也不种,矿石也不开采,衬衫也不缝制了?!……辩论引起的愤怒让我大喊起来。”
    这个争论发生在一对母子之间,它出自俄罗斯作家米哈伊尔·波波夫的中篇小说《伊杰娅》。小说的背景是苏联解体前后的社会转型期,主人公是一位仍然对共产主义深信不疑的“苏维埃”式母亲,以及她那偏激易怒、对母亲的信仰嗤之以鼻的独生子。
    母子在思想上严重对立,发生了许多争论,气势汹汹的儿子总占上风。母亲于是对儿子封闭了内心,变得沉默。
    
    《伊杰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直到母亲去世后,儿子才开始重新审视很多事。对于自己未能好好理解的母亲,他充满了愧疚:“我没能真正地去珍惜她。”
    《伊杰娅》是59岁的米哈伊尔·波波夫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它深刻书写了苏联社会转型时期两代人的心路历程。小说出版后,引起了俄罗斯中老年人的强烈反响,很多人在读它时流下了眼泪。作为“中俄文学互译项目·俄罗斯文库”的一部分,它于2015年底在中国面世。
    
    米哈伊尔·波波夫
    8月17日上午,参加上海书展的米哈伊尔·波波夫,在上海思南公馆以“俄罗斯文学中的母亲形象”为题,谈论自己创作《伊杰娅》的过程。在此前的8月11日,他接受了腾讯文化的邮件采访。
    在邮件中,作家表示,《伊杰娅》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来自自己的真实经历。如果母亲还在,现在的他最想做的,是与她再次交谈。而这一次,他相信自己能和母亲找到共同语言。以下为腾讯文化与米哈伊尔·波波夫的对话。
    写这本书是出于对母亲的愧疚
    腾讯文化:《伊杰娅》是一部关于苏联社会转型期母子关系的小说,读来令人动容。你为什么决定写这本书?
    波波夫:我决定写这本书,是出于对母亲的愧疚感——直到她永远离开之后,我才感到我对她不公平,没有试图理解她,给她的爱太少。
    腾讯文化:“伊杰娅”在俄语中是“思想”“主义”“意识形态”之意。你为什么把女主人公和这本书的名字都定为“伊杰娅”?
    波波夫:首先,这是我妈妈的真名。妈妈受洗时的名字叫阿格拉菲娜。后来,我的祖父——一位前苏联高级党务工作者,给妈妈改了这个名字。
    其次,妈妈对我来说就象征着“革命”。(注:女主人公二战时曾在德占区为地下党组织送情报,后来成为一名外语教师,终生关心政治。)我先想好了这本书的名字,然后才完成了小说。
    腾讯文化:书中的情节有多少来自你个人的亲身经历?
    波波夫:绝大部分。当然,部分章节结合了我的想象,是创作出来的,但是现在我无法说清哪些是虚构的,哪些是真实的。
    最亲密的人,在思想上却是敌人
    腾讯文化:《伊杰娅》中的母亲,可以说是时代巨变中千万个俄罗斯母亲的缩影。她们遭遇的不只是外部世界对其精神信仰的冲击,还有与子女之间的巨大代沟,这是双重的悲剧。就你个人来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去体察、理解这种悲剧性的?
    波波夫: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伊杰娅是个悲剧人物。女主角在与“新时代精神”的斗争中败下阵来,但是依然忠于自己的时代和理想。而儿子不想,也无法理解她。可以说,他们虽然是彼此最亲密的人,但在思想上是敌人。这才是故事的悲剧所在。
    腾讯文化:在《伊杰娅》中,越到后来,“满脑子过时思想”的母亲越来越不愿意对儿子回忆过去。你觉得儿子在这件事情上要负多大责任?
    波波夫:当然要负上责任。儿子在言论上太过极端。他不能理解母亲反驳他并非出于鲁莽——她的理论是她的生命。
    儿子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充满了现代的片面性。而女主人公明白,与儿子对话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她选择了自我封闭。
    腾讯文化:当儿子和母亲为政治问题发生争论时,儿子会列举一堆苏联时期的血腥事件来打击母亲,母亲只是沉默着走回自己的房间。当这样的情景发生在现实中时,当时的你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胜利者吗?现在呢?
    波波夫:那时我觉得自己总是争论的赢家。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在内心深处,妈妈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现在,当我回忆起那些对话,我明白了,母亲经常比儿子正确。
    腾讯文化:孤独感是母亲那代人的普遍心理状态吗?
    波波夫:不是。感到迷失的革命主义者都非常活跃,他们聚在一起,参加集会,发行刊物。近几年,他们的观点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在的俄罗斯年轻人比当年的我更尊敬老兵。
    这部小说晚写了5年
    腾讯文化: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尝试去真正理解母亲那一代人所承受的苦难,以及她们对集体、对国家的情感?
    波波夫: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开始用新的眼光去看很多事物。我冷眼审视自己,也审视妈妈。我意识到,不论是在根本问题上,还是在表达方式上,我常常都是不对的。
    虽然不能说我完全认同母亲的想法,但是,我确实开始重新审视很多事情。
    腾讯文化:你说在母亲生前,你没能真正去珍惜她。如果时光倒转,你最想对她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波波夫:我想与她再次交谈。相信我们会找到共同语言。我不需要在思想上战胜她,我欠她的太多。
    腾讯文化:这本书发表后,听说引起了俄罗斯中老年人的强烈反响。你收到了哪些反馈?
    波波夫:小说在俄罗斯再版了逾10次,得到了中老年人非常正面的评价。很多人告诉我,他们读最后几页时,忍不住落泪。大家都很同情女主人公,而对男主人公——儿子的态度多是负面的。
    腾讯文化:在你看来,在迥异的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如何才能倾听和理解上一代人?
    波波夫:我认为,人在明白自己并不比自己的父母更聪明、更优秀的时候,才是真正成长了。重要的是,不要明白得太晚。
    我妈妈在小说问世前5年去世,也就是说,这部小说我晚写了5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