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拉斯曼地度元旦——《情系东南极》书摘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中国教育新闻网 王自磐 参加讨论

    拉斯曼地度元旦
    王自磐是我国资深极地专家,他从事极地研究30年,17次参加中外南、北极考察探险。其中,3次随德国“极星”号船赴两极,7次赴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亲历中山站建站与首次越冬。本文摘自他出版的《情系东南极——方寸见证中国南极战略大转移》一书。作者授权中国教育新闻网独家发布。
    12月24日全体会议之后,考察队根据当前船只受阻既不能靠岸,又不能实施冰上卸运物资的情势,决定调整工作部署,抓紧时间适时开展建站的前期准备和部分陆上施工任务。从25日起由直升机陆续将部分队员送上岸,并依据陆上工作进度,及时调整任务和人员轮换。25~26日两天,部分施工人员登陆,进行建筑区块的地面平整和挖掘地基坑作业。郭琨队长和高钦泉副队长,两人已经先期登陆圈定建筑工地的具体位置,指挥协调各项施工任务。
    
    建站前米洛半岛北端原始地貌,近处为临时搭建帐篷(国家邮政局黄山迎客松邮资片加印片,加盖中山站日戳及纪念戳)
    28日,科考队奉命陆续登陆。下午1点半,我乘第二架次直升机离开极地船,十几分钟之后飞临米洛半岛的前端,中山站建站的预设位置。从机舱窗户下望:褐色的山丘连绵起伏,山脚低凹处尚有积雪覆盖;在一片荒芜中,有几顶军绿色帐篷,人群似蚂蚁般走动。
    依据队上的安排,陆上科考班由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鄂栋臣老师和我负责。成员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赵俊琳老师,负责中山站环境要素本底调查项目;有中科院地质所的张新明老师,负责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还有和鄂老师同单位一起搞测绘的徐绍铨老师;另外,我海洋二所的水文专家茹荣忠等部分科考队员因另有安排而暂时没上岸。所有登陆人员包括科考和施工两支队伍,集中分住在两个帐篷里。受直升飞机输送能力所限,各自的较大型的设备仍留在船上,因而能开展的作业也十分有限。鄂和徐两位登陆后,为进行站区大地测量,沿着海岸及高地已连续奔跑了两天,只因整个海岸线被高低不平的大厚冰块严实封堵,两只岸鸭子望冰兴叹,从未敢越雷池半步。测量海平面却连个海面都摸不着,那怎么行呢?老鄂急的如同热锅蚂蚁,鉴于此情,我主动入伙冰上测量,鄂大爷大喜过望。我一个箭步跳上一块不算太大的海冰,脚下的冰块虽上下浮动,但人走仍自如。我边示范边告诉大家:据先前戴维斯站经常踏冰跨海的经验,一块一米来厚两米见方的浮冰,其浮力近4吨,承受3~4人的冰上活动,绝对安全。经此耳闻目睹,老鄂兴奋得跳了起来:“这下可好了,我们可以直接从海面精确测量海平面和潮汐变化了!”说着说着也迫不及待的就近跨上了一块海冰。
    
    首批登陆进行地貌环境考察人员与苏联站朋友在劳基地合影,邮资封销票日戳为偶露尊容的劳基地邮戳
    
    为开辟冰上通道,考察队以科考班为基础组织“敢死队”深入冰山崇岭探路。以右为先:右1笔者、右3徐绍铨、右4张明新、右5鄂栋臣、右6肖卫群 (个性化邮票)
    对于在砂滩开挖建筑地基坑问题,出于专业敏感性尤其从海洋学和潮间带生态学的专业角度去衡量,我感觉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对海岸岩礁历史高潮痕迹线的仔细观察,果然发现有许多干枯海胆和海藻等海洋生物残留物,由此可判断本地历史最大潮高潮线位置,就在现今沙滩最上端。据此,可以对现在正在开挖的站区主建筑地基坑位置提出异议。
    然而,事关建站工程整体布局和进度,老鄂严肃地对我说:“现在时间很紧了,工程已在进行中,而且地基坑也挖了不少,这个时候队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乱放横炮。”我说:“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现在已经开挖的地基坑全部都在沙滩高潮线以下,我可有话在先,谁能担保此处今后肯定不出现大潮情况?”言之灼灼,老鄂不敢怠慢。这项建议于当晚经陈秋常无线电话直接上报考察队领导。
    郭琨队长很快反馈意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同时,也提出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即主建筑工程区上移新址后的地质状况是否适宜施工?应尽快予以考证。于是,我马上找到赵俊琳,一起研讨靠近淡水湖那片高地的地质属性问题。第二天一早,我俩围绕湖岸与海滩之间的地质状况,进一步作了详细调研。小赵最后确认:属于“冰碛垄地貌地质”。考察队最终采纳了向上迁移的建议。紧接着,工程队昼夜奋战,并在苏联站大功率推土机的帮助下,硬是在起伏不平、满地顽石的垄岗上,整出了几片相对平坦的长条地块,重新挖出百余个地基坑。
    
    《长城向南延伸》剧组七君子南极拉斯曼丘陵拍摄现场合影(国家邮政局黄山迎客松邮资片加印,盖雪龙船舶邮政日戳、雪龙船上“中国极地集邮展”—香港纪念戳)
    在先期登陆的队员之中,还有第三支人马——《长城向南延伸》电视剧摄制组。这是国内首部反映我国南极科考英雄事绩的电视剧,剧组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南极实地拍摄。鉴于考察队名额有限,剧组成员几经压缩,仅由编导、摄制、美工3人,另加4名演员共7人组成,其任务之重,人员之少创影视剧制作之最。尤其本次考察以中山站建站为中心任务,不同岗位所有队员首先必须服从建站任务的需要,随时参与现场工程作业而牺牲小本位利益。而作为影视精英,这7条汉子更是个个技艺非凡,人人两把刷子。仅以几位专业演员为例:张国立,现今国家一级演员、导演、制片人、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院长,举国影帝,家喻户晓的“康熙帝皇”。可当时他与郑在石、李国华等一样,在排练中,除了担当多重角色,还得给唐导搭把手,包括摄影、勤务与安全等活计,反正是全能演员兼“跑龙套”;金乃千,时为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曾任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和表演教研室主任等职。1977年,金乃千教授曾在话剧《杨开慧》中,成功饰演毛委员,成为中
    国话剧舞台上第一个完整的伟人毛泽东艺术形象,轰动全国。金教授在本《长》剧中扮演主角,南极海洋生物学家江之荣,故事以1983年春,赴南极戴维斯站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家蒋加伦研究员冰海沉舟,经奋力抢救与死神擦身而过,最终坚持南极越冬完成科考任务的感人事迹为蓝本,融合了另一位南极海洋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王荣教授忘我搞科研的生动事例。
    
    元旦日金乃千教授即兴演出《兄妹开荒》,为大家助兴(国家邮政局黄山迎客松邮资片加印,盖中山站日戳及考察队纪念戳)
    
    尽管冰雪中的海水寒冷刺骨,为体验真实,金乃千(中)坚持亲自“跌落”冰海,图为拍摄现场
    28日上午,剧组导演唐毓椿飞回极地船,下午金乃千与李国华两位离船登陆。金和李上陆的主要任务是实地感受南极场景,寻找合适的拍摄场地与景点。令我动容并从内心肃然起敬的是,老兄非要跟着我走走每天观察海鸟的路子,爬坡攀峰,踏冰踩雪,一天下来,累的直不起腰,接连数日,硬是咬牙坚挺。这是他一生中未必有过的如此“自虐”。他似乎并不满足体味对南极严酷自然环境的感觉,更不局限于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演练,即剧本到现场的某种概念转换,而是如饥似渴地去探索、理解真正的南极科考。我感觉得到,乃千很想从我,一个他眼前真实的南极海洋生物学家身上,去寻找、挖掘真实而并非传说中的那种有点神秘甚至“高不可攀”的精神境界。此时此刻,对金乃千自身,一个颇具天赋的表演艺术家来说,冥冥之中已开始以主人公的角色渐入佳境。
    
    十四名队员拉斯曼丘陵欢度1989元旦横幅,图示元旦过后,郭琨队长(左4)登陆看望队员,苏联站长(左5)、杨泽明(左1)、袁荣棣(左2)、肖卫群(右1)和赵俊林(站立者)
    诚然,作为传统艺术家的金乃千,唯一理念和最终追求,就是还原真实,让观众从他身上看到真实的人物原型。为此,在排练中他坚持不用替身,全然不顾连日疲惫和凛冽寒风,亲自跳入刺骨的冰海,浑身浸透,颤抖不止;为还原真实,他全身心地投入,甘冒一切风险……谁料,寒天独无情,惊雷传噩耗!也许因过于劳累,乃千兄最后竟遗恨归途。在“极地”号停靠新加坡港的次日,他应邀前往学术演讲途中,突发心肌梗塞,竟然与其倾注毕生心血的事业,与曾经朝夕相处,一起摸爬滚打的南极战友们诀别。
    时间似流水,转眼已至1989年元旦前夕。显然,留在这荒野过元旦,生活无法与船上相比,不过,条件虽苦,可意义绝非一般。因为,这是中国考察队员在东南极大陆度过的第一个元旦。于是有弟兄提议,应就这一元旦主题搞个纪念封,所有参与者人手一枚,不许搞特殊化。大家异口同声表示赞成,并形成决议,坚决执行。纪念封的整体设计由我先行考虑方案,在征得大伙意见之后即行制作。
    
    “十四人拉斯曼地度元旦1989”特制纪念封,左下三枚苏联站纪念戳:进步站(1987.12.1)、(1988.04.1),苏联第33次队,第一枚戳上方谢苗诺夫站长签字,以及首度元旦14人签字
    
    乃千刻制的“十四人拉斯曼地度元旦1989”纪念戳样片
    可眼下的制作条件不比国内,没法绘图印刷。不过,做封的厚纸和裁剪都没问题,尤其能多盖相关纪念戳,但最重要的是需要赶制一枚有特别含意的主题纪念戳,贴上龙票盖上邮戳,之后再集体签字,便大功告成。这个思路欣然得到大家的认同。刻戳之事,乃千颇懂篆刻之门道,便主动请缨。我当然信他,艺术家嘛,一般书画篆刻都会有两下子。我父辈上世纪三十年代出道上海美专,英年早逝,留下一堆字画和各种青石字块,惜家母蒙昧而我又年少无知,所遗字画任人取舍,石章随人乱磨胡刻,一个没留全给害了,现在想来后悔不迭,话已多余。
    趁着船上给营地空运给养和必需品之时,我让美工师杨泽明马上搞点图画纸送来,主要有两个用途,除用做纪念封之外,余下要写一条 “中国首次东南极考察队14人在南极大陆欢度元旦”的大字横幅,挂在我们居住帐篷的门上方。为了极限使用这无处购买的画纸,我必须左右度量上下比划,真可谓精于算计。最后,按尺寸裁成25×26厘米大小的纸片十四张,再剪贴成长宽215×120毫米统一规格的14枚纪念封。
    
    乃千兄欣笔赠书(一):十六字令“南极赤子”,竟成遗墨,情景依旧,倍感深念(国家邮政局黄山迎客松邮资片加印,盖中山站日戳及考察队纪念戳)
    乃千兄精心刻制的“14人拉斯曼地度元旦”纪念戳一露面就广受好评:设计新颖,以不规则多边形突破框框,别具一格,颇具艺术感。尤其十个字的传统篆体书法,刚劲有力,意气风发;左下“1989”阿拉伯字仅为时间注释,恰到好处。尽管十字主题,是乃千返船前与我反复推敲商定,但以何种艺术形式浇铸成型,方显南极旷野风格与通天豪气,我心中无数。乃千曾与我提起倾向采用篆体,可篆体笔法也颇多,效果如何不得而知,而他则成竹于胸,纵然不让大家扫兴。今日样片到手,果不失众望。乃千吾兄,真乃多才多艺也!
    12月31日下午6时许,日头偏西,天色明快。按事前约定,中方一行14人向南直奔进步站而去,随带两箱啤酒、一箱苹果和橙子,及一小箱冻水饺,由大家轮换着手提肩扛。刚翻过一道山岗没走几步,一阵隆隆声由远及近,又戛然而止,但见一辆苏式装甲运兵车横于人前。原来,是进步站站长派车前来接应。
    毛子朋友的“坦克”就是厉害,在米洛半岛中部那个爬一步滑两步,人称“滑铁卢”的狭长山口,45度仰角的积雪陡坡,一踩油门,“戆戆”就上去了。可对弟兄们而言,这一路翻山越岭,爬雪坡过岩岗,可谓省力又省心。到底还是机械化啊!我深感,无论战争与和平,都需要国家有强大的实力。不消半个时辰,车到高地平原,绕过最大的淡水湖之后,前方,紧贴南极大冰盖的冰崖下,苏联站人影走动,木屋、车械、燃油桶,依稀可辨。
    大胡子站长谢苗诺夫和他的副手们,早早就在屋前恭候,还没等车子停稳,就向这边挥手致意,满面笑容,很是热情。如老友相逢,一见如故,握手拥抱,自不必说。我示意站长让人吧啤酒和水果等搬进屋去,谢苗诺夫连连道谢:“这一冬天下来,这些早就断档了,尤其新鲜水果更是久违啦!还是中国兄弟好哇,送来最最珍贵的见面礼!”我说:“大家辛苦,我在戴维斯站越过冬,理解,完全理解!”言毕,众人进屋,鱼贯而入。
    
    庆贺元旦,夜访原苏联进步站(从左往右,阿尔伽基、笔者、大胡子站长谢苗诺夫、央视记者汪保国)
    到底是西方文化的承传者,刚过完圣诞不久的屋内大厅,顶上花束彩带,四壁灯火辉煌,正墙一溜大字“С HOBЫМ ГОДОМ!”(俄语,恭贺新年),过年的气氛浓烈,相比室外荒漠冰洲,真乃天壤之别。
    谢苗诺夫以东道的名义主持今晚“1989中苏南极元旦联欢晚会”,看上去有点激动,也可能英语不是太好,连比带划,说不顺畅,不过,象“友好邻居,同志”“戈尔巴乔夫”什么什么的,尽管话听不全,但就凭这些词儿大家也能明白大半。不一会儿,还是水文学家Apkaдий(阿尔伽基)接过话,他前一阵同老鄂、徐老师和我一起搞过好些天的海冰及海平面测量,知道这一冬他英语自学成才,凑合着给站长充当英语翻译。之后,老鄂代表中方作简短答谢致词,我就替他译成英文。最后,我添上一句:在拉斯曼丘陵,从现在开始,我们两国考察站之间,今后的合作互动和相互帮助,不仅将继续,并且会越来越紧密,我们已经走在两国政府的前面了!谢苗诺夫站长兴奋地端杯起立,建议为友谊与合作干杯!全场立即响应。于是,祝贺声,碰杯声一片。
    
    乃千兄欣赠遗墨(二):《咏企鹅》,佳句音容,追思深情(国家邮政局黄山迎客松邮资片加印,盖中山站日戳及考察队纪念戳)
    
    八一厂著名演出家郑在石赠墨宝《七绝》,郑老师曾在影片《芙蓉镇》中饰演谷燕山(国家邮政局黄山迎客松邮资片加印,盖中山站日戳及考察队纪念戳)
    时间一晃已近午夜,我拿出随身带来的14个特制纪念封,示意谢苗诺夫站长,要在封上加盖进步站的纪念戳。站长立即起身进他办公室,把他们自己刻制的大大小小一堆纪念戳,连同印泥盒子和胶皮垫子一起端了过来。我先在旁边白纸上一一试盖,最终选用有代表性的三种戳:(1)1987年12月1日,进步站建站前考察队拉斯曼丘陵登陆纪念;(2)1988年4月1日,进步站落成纪念;(3)苏联第33次南极考察纪念。乃千兄忙着帮我递送戳子和整理信封,在完成盖戳的机械动作之后,我又马上请一旁陪伴的大胡子站长给每一个纪念封签字。谢苗诺夫欣然拿过圆珠笔,认认真真地在每个封的同一位置签上他的大名。走完了使特别纪念封添彩的第一道实质性程序,1989元旦新年钟声也响过了,兴致勃勃的弟兄们也喝得差不多了,也该是撤退的时候了。
    极昼的太阳不落边,西头的彩霞红漫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