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期,“社会”作为“society”的译词在中国出现。“最初将society翻译为汉字‘社会’的是日本学者,后来中国学者在翻译日文著作时沿用了 ‘社会’一词,才产生了今天意义上...
【内容提要】 在传统诗学脉理中,宋诗理论和三四十年代的知性诗论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具体表现为:前者强调的对世界万象的纳入与后者“最大量的经验活动”摄入等观念,前者强调...
摘要: 本论文旨在考察“五四”以来至1980年代之前的中国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以及与文学有关的小资产阶级问题。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伴随着中国的现代进程,中国近代都...
【内容提要】 散文家笔下的老北京胡同,诗意盎然,闲适悠然,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处世态度甚至人生哲学。四方四正的大街小巷,不仅培养了老北京人的方位意识...
【内容提要】 现代汉语新诗自诞生起,就不再拥有古典诗所依靠的“原道”、“征圣”、“宗经”等形而上学基础,因而陷入了诗意“空白”的困境。在创建新的抒情主体,抒写新的世...
【内容提要】 在鲁迅精神史上,民国理想和“民元记忆”是一个刻骨铭心的精神事件,也是鲁迅创作深层意识中难以抹除的历史烙印。鲁迅先后创作的《药》、《头发的故事》、《阿...
【内容提要】 口语是现代汉语诗歌语言资源的一部分,但芜杂、粗糙、通俗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具天然的诗意。整体考察现代诗歌“戏剧化”言说中口语入诗的风格或策略,可以得出三种...
【内容提要】 张惠达的《魏金枝文学活动年谱》和魏德平的《魏金枝著作年表》收录的魏金枝作品不齐全,还有不少遗漏,我们在研究中新发现了他的100余篇作品。本文对其中几篇较有...
【内容提要】 借助翻译,“恋爱”一词在20世纪初进入现代汉语,使“男女之情”在方式、体验、意义与评价上,因新的命名而发生改变,并进入公共话语,成为中国新伦理建构的突破...
【内容提要】 在五四运动中,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另一时代的开始,于是白话文学的新纪元得以确立。白话文运动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学观念,而且建构了...
【作者简介】 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上海成了“新都市文学”的宠儿,许多作家对这座中国第二大城市的今昔变化兴趣浓厚,本地作家当仁不...
【内容提要】 “五四”时期,“海洋”作为一个承载着现代意识、世界想象和生命觉悟的特殊意象大量涌入中国文学,深刻改变了现代中国人的文化想象和世界认识,持续生发出一种新...
【内容提要】 探讨道家文化与乡土文学的内在关联,发现其发生机制都有“原乡”的召唤,精神契合于充满“怀旧”情绪的“乡愁”。遍布乡村大地的民间道教信仰,以内在的生活观念...
【内容提要】 丁玲的短篇小说《在医院中》陆萍最终离开医院的结局,一般被阐释为“狂人”被“治愈”、知识分子被同化。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把执著于启蒙事业与保存知识分子主体性...
【内容提要】 考据之学是清代主流学术,民国时仍在学界潜在地发挥着影响。作为新文学和新学术的开拓者,胡适回国之初主动适应这一潮流,并将其与现代西方“科学方法”结合,使...
【作者简介】 赵学勇,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民族存亡的时代巨变中,汇聚于延安的女作家构成了一个显在的创作群体。她们以国...
【内容提要】 十年沉默期的鲁迅从辑录古籍碑帖中身临其境地回到了魏晋时代,读懂了嵇康、阮籍放达不羁背后隐藏着的深深哀伤,体悟到竹林玄学强调人与人的本性相融合的平衡美。...
摘 要: 本文对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和新时期三个阶段的高启与吴中诗派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尤其是对20 世纪后20年间高启文献生平研究、诗歌创作与艺术风格研究...
【内容提要】 写作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形成中的一股深邃变革的力量,“弱者”以“弱所以强”的文学形象出现,是女性作者们开风气之先的公共性的表达。“弱质性别及种类”的范...
【内容提要】 文章运用诸多文学史史料,从对传统武侠观念的改造,对传统创作方法的革新,文化含量和艺术借鉴方面,说明金庸小说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并辨析了学术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