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法研究中谈及时范畴和体范畴时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动词都知道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具有时和体的特征其实并不仅仅只有动词才涉及时体问题名词也有自己的时体特征最近二三十年...
索绪尔认为,人类语言的语音与语义之间没有关联,语义是由无意义的语音来传递的。在中国古代,荀子也曾提出“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然而,在语言研究...
心理语言学是心理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基础主要来自心理学、认知科学、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主要探讨言语感知与生成、言语理解、言语交际、语言习得、语言使用者...
摘要:一直以来史论关系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史论结合的研究范式,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过去、当前所处的和即将发生的发展过程及相关事实总和的综合...
摘要:话语实体的引入采用定指或不定指词语,追踪已引入的实体只能用定指词语。话语实体的引入和追踪最常见的句法位置是主语和宾语。引入、追踪话语实体的定指、不定指词语与...
摘要:文学性是诗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而朦胧诗作为中国新诗的代表之一,其文学性的阐释还不够深入。认知语法作为一种成熟的语言学范式,其语法本身有意义、语法选择体现思维选...
摘要:文章首先回顾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体系下语域概念的核心要义及其在语言系统中所处的层次和功能,指出韩礼德对语域概念的经典论述可以借鉴功能类型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更精密的...
欧美国家外语教育语种布局经验是中国推进外语教育语种多样化的重要参照之一。统计显示,美国高校开设的语种达到两三百种,远远超过中国高校语种数量。欧洲教育更是被认为蕴含...
摘要: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实现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外在反映。在汉语发展过程中,部分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互转,而这种互转现象是不对称...
摘要: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不可缺一的条件。作为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任何语言都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但不同语言在时空性特质上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有些语言偏重于时间性表达...
摘要:加的夫语法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主要源于其将语言视为程序这一思想。把语言视为程序,即把语言看作一种过程、一种步骤、一种行为方案。基于这种语言观,加的夫语法建构的...
摘要:投射动词词组复合体是表征逻辑-语义关系的方式之一,具有非现实化语义特征。遵循形式是意义体现的功能原则,文章从功能语法视角探讨了投射动词词组复合体结构的语义特征。...
摘要:文章基于信息结构理论,通过语料可接受度对比测试,认为汉语中存在空缺句,语境有助于提高其可接受度。汉语空缺句是话题—评述结构,借助对比话题和对比焦点传达对比信息。焦...
摘要:造词与用词虽然分属词汇和语法问题,但都以对象的语义结构为基础。造词以语义结构为意义材料,用词则以语义结构为组合条件,两者都与语义结构保持逻辑同一性。在同一性法则...
摘要:英、汉空间量度语义系统具有非常相似的结构且表达基本相同的概念。两个系统中都包含维度义、位置义和距离义,都包含垂直维度和水平维度概念,垂直维度认知中区分方向性。...
摘要:清中叶以来的官话文献对含“给”字的给予句S2、S3,有不同选择。以琉球官话课本为代表的南部官话文献一直用S2,不用S3;清晚期以来的北京官话文献多使用S2,原占优势的S迅...
摘要:语言系统的内部组织涉及概念内容到多个变式的识解关系。这样的识解过程和语言系统产出的认知过程一致。具体的识解过程就是在多个具体构式概念内容中选择激活一个的认知...
摘要:文章对汉日三种称谓语境下不同形式的用法、功能和认知视点展开分析和对比,发现汉语的视点主要是与语言形式有关,而与称谓语境并无多大关联,其光杆名词是可借位视点,直接组...
摘要:汉语中有些不及物动词能够带施事宾语,其中具有物理空间移动意义的一类不及物动词可以称之为“移动义两用动词”。这些动词在语义上必然包含处所格,在句法上这些处所成...
摘要:上古以来,"不N”构式成句都受到较严格的限制。"N不N”的历时变化主要表现为(1)由否定相似到肯否互补列举再到类别待选;(2)词组句式化。"不N”始终没有具备独立充当名谓句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