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中国”是文化符号(图) 2017-10-17
大家云集,文星闪耀。昨日,首届海峡两岸中华诗词论坛暨聂绀弩诗词颁奖大会在武汉洪山宾馆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200余位诗人代表相聚于此,交流文化,切磋诗技,沟通感情。台湾...
[访谈] 阿多尼斯:世界的未来在中国 中国的未来在诗歌 2017-10-17
“有一种来自美国的观点认为:诗歌是对现实的再现。我反对这样的观点。不论回避现实还是屈从现实,都是另一种‘奴役’。诗歌应该超越现实,把我们从现实中解放出来。当世界上...
[访谈] 郦波:汉字百年历四次危机 "提笔忘字"未触本质 2017-10-17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一项针对书写的调查结果显示:37%的人经常提笔忘字,甚至很多不难的字都忘了怎么写;22%的人要写字时首先想依靠...
[访谈] 叶嘉莹:我提倡“弱德之美”,但我并不是弱者 2017-10-17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诗人叶嘉莹上周从温哥华回国,昨日在南开大学的家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91岁的叶嘉莹面色红润,因身患感冒,声音沙哑,但依旧清晰洪亮。采访中叶嘉莹感叹,...
[访谈] 作家周立民:鲁迅与萧红艺术直觉相似 心有灵犀 2017-10-17
1904年,鲁迅在日本弘文学院就读。 1927年11月,鲁迅赴光华大学演讲。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归来后,祭拜鲁迅。 鲁迅出身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起初想实业救国,但不济。...
[访谈] 李樯:萧红被人说成“作”是一种倒退 2017-10-17
导读: 《黄金时代》没有迎来票房上的“黄金时代”。 北京暮秋一间幽暗的咖啡馆里,采访一开始,提起票房的问题,李樯笑着轻轻摇摇头,想必更深体会了当年萧红写给萧军那封信...
[访谈] 闻一多之子:父亲用自己的言行教导我做正直的人 2017-10-17
闻立鹏(资料图) 编者按: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偶像。在不同时代的青春话语里,偶像的含义各不相同。在这些偶像身上,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
[访谈] 南怀瑾之子:最好的学习态度是为证明自己有能力 2017-10-17
从古希腊的哲学到罗马帝国的国策,再到埃及文明、十字军东征,昨天杭州文澜中学的初一学生,提前上了一节生动的西方文明简史。给他们“讲课”的不是初中历史老师,而是知名国...
[访谈] 王安忆:《长恨歌》不是我最好的作品 2017-10-17
从早年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到后来的海派文学,王安忆在各个时期均有佳作问世,其代表作《长恨歌》更被奉为海派文学经典。日前,王安忆走进SMG艺术人文频道《可凡倾听》,畅谈...
[访谈] 诗人北岛:所有的孩子都是有诗意的(图) 2017-10-17
昨日下午,打工子弟学校蒲公英中学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讲课“老师”,他就是诗人北岛。在由大仓库改建、刷着蓝色油漆的简易礼堂内,北岛和该校500余名师生度过了一个“十分诗意”...
[访谈] 作家谈格瓦拉最后的日子:关心的是猪油和哮喘 2017-10-17
他关心的是猪油和哮喘 这个多次在丛林中迷失方向的人却从来没有在日记中走失过一次。他从来没有在日记中给“过去”腾出过任何的空间:一个段落,一个句子或者哪怕是一个词语。...
[访谈] 刘和平:写历史剧,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2017-10-17
“国剧良心”《北平无战事》可以有多好?除了1.069%领跑省级卫视黄金档的收视率和9.2分的豆瓣评分,能说的或许还有万语千言。上至“老戏骨”,下到“小鲜肉”,“人生如戏,互飚...
[访谈] 杜维明:和谐与融会贯通是中国文化重要特色 2017-10-17
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诠释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来临之际,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社会工作局委托搜狐网举办了“孔子诞辰网络文化活动”...
[访谈] 王蒙:长期用网络浏览代替阅读思考 人类会变白痴 2017-10-17
天津大剧院将于本月30日上演俄罗斯歌剧《战争与和平》,昨天,著名作家王蒙现身天津大剧院,他围绕《战争与和平》及俄罗斯文学为天津观众举办了一场专题讲座。这位已80岁高龄的...
[访谈] 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博斯:图书数字化愈发重要(图) 2017-10-17
原标题: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博斯:图书数字化愈发重要(图) 尤根·博斯 第66届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于8日至12日在法兰克福举行。其间,书展主席尤根·博斯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分享...
[访谈] 王安忆讲述“穿越”探讨幸福 关注百年女性解放 2017-10-17
百年女性解放究竟解放了啥?这个纷繁复杂的都市中,女性怎样找到自己的幸福感?昨天举行的2014上海妇女发展国际论坛上,著名作家王安忆即兴讲述了一场“穿越剧”,并抛出了这样...
[访谈] 叶嘉莹:孩子学古诗词不能只靠背 应先学认字 2017-10-17
叶嘉莹大学时的诗词习作已被老师顾随惊叹“青年有清才若此”,到了中年,更获得文史大家缪钺“实大声宏,厚积薄发,迥异于前代诸女诗人者矣”的揄扬;至于学术成就,顾随在她...
[访谈] 刘瑜:公共写作与私人写作均是有感而发 2017-10-17
9月14日,腾讯书院联合中信出版社、财新思享家、单向空间书店在北京举办讲座,原北京电视台主持人胡紫微携新作《如何成为一个妖孽》和著名学者、作家刘瑜就“私人写作与公共写...
[访谈] 国学大家刘梦溪:弘扬中华文化从读《论语》开始 2017-10-17
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李晨韵摄 中新网杭州10月14日电 (见习记者邵思翊) “文化的问题根在教育,我一直主张从小学阶段开始建立国学课。”14日,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在...
[访谈] 作家格非谈潘金莲:是个恶人 但从不掩饰自己 2017-10-17
格非,本名刘勇,生于1964年,江苏丹徒人。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