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以声训和隐喻等方法对清华简《程寤》中太姒所梦“六木”的象征寓意作了重新解析,认为“棘”指殷商直言箴谏的赤心忠胆之朝士,“梓”指周文王诸子,“松”“柏”指...
提要: 本文以声训和隐喻等方法对清华简《程寤》中太姒所梦“六木”的象征寓意作了重新解析,认为“棘”指殷商直言箴谏的赤心忠胆之朝士,“梓”指周文王诸子,“松”“柏”指...
内容摘要: 艾布拉姆斯的文论四要素理论是印刷媒介时代文论话语的主导范式。在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媒介性”的凸显引发了文论话语的转型。这种话语方式的转型主要表现在:文艺...
内容摘要: 艾布拉姆斯的文论四要素理论是印刷媒介时代文论话语的主导范式。在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媒介性”的凸显引发了文论话语的转型。这种话语方式的转型主要表现在:文艺...
内容提要: 当代文学的版本问题有其特殊性,“重印本”、“潜在写作稿本”、“再版本”以及“电子稿本”等是处理当代文学版本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前三者出现的时间比较集中于...
摘要:吴语指示代词“介”经历从指示代词、副词、助词、后置介词到连接词的语法化过程。“介”的指示义是演变过程中内在认知动因。吴语宁波和舟山方言中活跃着“介”作起始义...
摘要:利用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语料,考察"聆听"一词的语义和语用情况。根据"聆听"对象的不同,语料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聆听人的说话,另一类是聆听其他声音。"聆听"用于人的说话...
摘要:近代以来汉语中表示“横间距大/范围广”概念的词主要是“宽、阔”,“宽”六朝后期兴起于北方文献中,南宋时渗透到南方文献,明代在南方文献中与“阔”不相上下,至清代中晚...
摘要:汉语油脂义词汇经历了从"脂、膏"到"油"的历时替换,但"油"的油脂义产生于何时,早期用例中哪些"油"可以确认与油脂义相关,其与"脂、膏"等词有怎样的关系等问题,前人很少有深入...
摘要:"生口"即"活口",其本义就是"能提供情报的俘虏"。语义上,"生口"与"生人"不同,也并非由"活人"引申而来。"牲口"是一个物名语素加上一个表状语素构成的"名名"式偏正复合词。"牲口...
摘要:汉语的字词关系是动态演变的,不少词语的用字习惯经历了历时更替的过程。从殷墟甲骨文所见传承词的用字演变过程来看,汉语新用字符主要来源于旧字构形的传承、他词本字的...
摘要:古人有"字"的概念,没有"词"的概念,如果要表达"词"的观念,往往也用"字"。"字"具有多种含义,可以指"形音义"的合体(相当于现代的"字+词"),可以指形体符号(字形),可以指形体构意(字...
摘要:基于量化数据,探究汉语方言空间性状的时间映射特质,包括共性和个性限制条件、映射等级、认知理据三个方面。空间性状的时间映射是指空间维度形容词所表征的性质和状态有...
摘要:《俗字编》是记录清代温州地区方言俗语的著作,书中使用了不少方言字,如表"便宜"义的"强"、表"窟窿"义的"丼"、表"火燎"义的" "、表"削下木"义的"柹"、表"音语不清"义的"齆鼻"中...
摘要:以旅游宣传册为代表的评价资源在旅游推广语篇中的话语功能,可以从评价体系中的情感、鉴赏和级差这三个范畴来考察。这些功能体现在对旅游目的地价值的评价中,借助以下手...
摘要:日语空间性状的时间映射具有局部映射性和选择性,映射具有负向语义选择偏好;形成“水平线性空间垂直线性空间立体三维空间”维度制约等级。上述制约特质是时空隐喻概念相...
摘要:基于小说、新闻报刊、口语对话三种不同语体的等量语料库,对现代日语中表达结果状态的“Vてある”的用法及使用频率等进行综合考察。研究发现:(1)“Vてある”的基本用法是表...
摘 要: 近三十年来汉语状形述结构研究集中于四个问题:形容词状语的本质、状形述结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判定状形述结构形容词状语的本质应兼顾句法和语义层面,...
摘要:以迁移理论为框架,主要考察在华留学生(被试)汉语习得与心理语言距离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被试的汉语水平与其心理语言距离不相关,被试的心理语言距离与其个性特征与文化移情...
摘要:运用生态语言学理论对海洋诗歌《给军舰鸟》进行分析,探索惠特曼如何通过语言形式和内容表达来构建非人类生命体的生态身份,人类与非人类生命体之间的生态关系,以及生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