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对话·访谈] 【摘要】赵日新:豫北方言儿化韵的层次 2022-01-19
1. 官话方言中“儿”的读音类型 汉语方言“儿化”的类型与“儿”的读音大致相对应。需要注意的是,汉语方言儿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并非始于今日,今方言的儿化韵与其“儿”音可能...
[其他分支学科] “数字人文视域下语言学专业精品教材”编写启动 2022-01-18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李慈 吴贤华 王烨)1月8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主办的“普通高等教育新文科建设‘数字人文视域下语言学专业精品教材’”编写启动会在武...
[观点·对话·访谈] 程荣:品牌辞书在新时代的修订与创新 2022-01-18
[摘要] 以新版《新华字典》修订中的创新实践为例,探讨品牌辞书特别是规范型的现代汉语品牌字典修订的创新性路径和方法。修订中的创新是提高品牌辞书高品质的重要元素,也是跟...
[观点·对话·访谈] 程荣:品牌辞书在新时代的修订与创新 2022-01-18
[摘要] 以新版《新华字典》修订中的创新实践为例,探讨品牌辞书特别是规范型的现代汉语品牌字典修订的创新性路径和方法。修订中的创新是提高品牌辞书高品质的重要元素,也是跟...
[观点·对话·访谈] 【摘要】赵日新:豫北方言儿化韵的层次 2022-01-18
1. 官话方言中“儿”的读音类型 汉语方言“儿化”的类型与“儿”的读音大致相对应。需要注意的是,汉语方言儿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并非始于今日,今方言的儿化韵与其“儿”音可能...
[影视文学研究] 王柱人 孙惠柱:过家家与进剧场——再论“戏剧”与“环境”如何结合 2022-01-14
缘起:大剧场vs小剧场 黄纪苏在一篇关于城市发展的文章中呼吁要建更多的“平民空间”,我们完全赞同,但文章在热转中变成了《中国宁要一千个百姓看得起的小剧场,也不要一座亮...
[影视文学研究] 孙惠柱:“上海戏”的惊喜突破 2022-01-14
滑稽戏和话剧都源自上海的文明戏,是上世纪初同根生的两朵花。滑稽戏主要讲吴语区方言,很难走出长三角;讲普通话的话剧就走向了全国,在很多人心目中还几乎成了北京的特产。...
[影视文学研究] 孙惠柱 王柱人:试论戏剧教育的三种模式——兼谈普及戏剧教育面临的理念及 2022-01-14
内容提要:历史上学校戏剧有“社团演戏”和“大家游戏”两种主要模式;前者历史悠久,有的戏还能服务社会,但仅少数精英参加;后者1960年代源于欧美,游戏式即兴表演让人人参与...
[现代文学] 王安忆:开展写作生涯 2022-01-14
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我已写作三十多年了。很多读者会问,这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有什么转折性的变化呢?我是怎样开始写作的呢?我想我可以从我的第一篇文章说起。 一 写作...
[影视文学研究] 孙惠柱:《惊梦》的惊喜 2022-01-14
在上海大剧院看《惊梦》的世界首演,又一次体会到16年前看戏“惊为天人”的感觉,那次是看《阳台》——我1999年回国后6年中看到的最好的戏,把正宗欧洲的编剧法(farce笑剧)和当...
[现代文学] 王安忆:漫谈阅读与写作 2022-01-14
对写作者而言,阅读不仅是工作,也是生活。上一章谈到了我的写作历程和心得,一切都是因兴趣而生,为什么我独对写作有兴趣,这兴趣从什么地方源起呢?回顾起来,就是阅读,值...
[观点·对话·访谈] 程荣:品牌辞书在新时代的修订与创新 2022-01-14
[摘要] 以新版《新华字典》修订中的创新实践为例,探讨品牌辞书特别是规范型的现代汉语品牌字典修订的创新性路径和方法。修订中的创新是提高品牌辞书高品质的重要元素,也是跟...
[观点·对话·访谈] 程荣:品牌辞书在新时代的修订与创新 2022-01-14
[摘要] 以新版《新华字典》修订中的创新实践为例,探讨品牌辞书特别是规范型的现代汉语品牌字典修订的创新性路径和方法。修订中的创新是提高品牌辞书高品质的重要元素,也是跟...
[观点·对话·访谈] 【摘要】赵日新:豫北方言儿化韵的层次 2022-01-14
1. 官话方言中“儿”的读音类型 汉语方言“儿化”的类型与“儿”的读音大致相对应。需要注意的是,汉语方言儿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并非始于今日,今方言的儿化韵与其“儿”音可能...
[现代文学] 许子东:张天翼《华威先生》——官场与国民性 2022-01-12
从“五四”到40年代的现代文学,一般学术界的共识,最重要最成功的文学形象是农民和知识分子。但如果从1902—1903年梁启超、李伯元开始读上世纪中国小说,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晚清...
[现代文学] 许子东:作家的一天——1936年8月5日的鲁迅日记 2022-01-12
一 大陆新村9号 1936年8月5日,我们现在知道,这一天距离鲁迅(1881—1936)生命的终点还有两个多月,但鲁迅并不知道,或者说他大概知道,但不确切。鲁迅怎么度过他的一天?当时,...
[现代文学] 许子东: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贞贞、“我”和霞村的三角关系 2022-01-12
我们在阅读李劼人《死水微澜》时,注意到一个“一女多男”模式——不论是袍哥首领,有权势的教民,或者是药铺掌柜及其他士绅,不同政治势力、经济背景、社会身份的男人,都会...
[现代文学] 许子东: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无意之中开启新时代 2022-01-12
一 最接近《讲话》精神的作家 据萧军日记1941年8月8日记载,李又然去见毛主席,“他(毛泽东)慨叹着缺乏一个既懂文艺又懂政治这样一个领导人”。其实当时在延安,萧军、丁玲和...
[文艺理论] 2021年文学学科研究发展报告 2022-01-12
无论是从文学史的角度,还是从政治史、社会史的角度来看,2021年都是具有节点意义的特殊一年。回望2021年的文学研究,我们会发现,中国文学研究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鉴往知来,...
[观点·对话·访谈] 程荣:品牌辞书在新时代的修订与创新 2022-01-12
[摘要] 以新版《新华字典》修订中的创新实践为例,探讨品牌辞书特别是规范型的现代汉语品牌字典修订的创新性路径和方法。修订中的创新是提高品牌辞书高品质的重要元素,也是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