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 [文化时评] 期待大力弘扬乡贤文化 2017-10-14

    据报道,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开展乡贤文化“四进”树文明新风。一是乡贤文化进厅堂,涵育重德家风。二是乡贤文化进课堂,培树崇文学风。三是乡贤文化进讲堂,引导清明政风。四...

  • [文化时评] “冷门”的启示——从鲍勃·迪伦看当代文学评奖 2017-10-14

    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诗人。 1962年发表第一张专辑Bob Dylan,此后发表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Highway 61 Revisited, Shadows In the Nig...

  • [文化时评] 厉害了,我的网络流行语 2017-10-14

    使用和了解网络流行语,有时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被“逼”的。 那边“洪荒之力”的余温还未散去,这边“厉害了,我的哥”又集体刷屏。你也许要问,“‘厉害了,我的哥’是什么?...

  • [文化时评] 市场需求,才是拯救传统文化的法宝 2017-10-14

    据报道,不同剧种的脸谱存在一定共性,但也有不同特色。如京剧脸谱,因其剧种的不断丰富而得以发展;而有些地方剧种的脸谱,则因诸多因素逐渐没落。潮剧脸谱,正是其中一门逐...

  • [文化时评] 崇拜颜值只能加剧心灵的苍白 2017-10-14

    对于影视剧创作而言,颜值不是问题,“颜值垄断”或“颜值崇拜”才是问题。今天,在影视剧制作和播出领域,对颜值的追捧呈现出相当严重的饱和化、偏执化和排他性特征了,以至...

  • [文化时评] 直译就是源语言的照搬呈现——陈东飚翻译作品《巴尔塞姆的60个故事》引起 2017-10-14

    “曼蒂博小姐想要和我做爱但她犹豫不决,因为我正式来说是个小孩;我是,根据记录,根据她的办公桌上的成绩册,根据校长办公室的卡片索引,十一岁大。这里有一个误解,我还没...

  • [文化时评] “小鲜肉”不该成为时尚 2017-10-14

    “小鲜肉”“高颜值”,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言时尚,实际上是审美导向的问题。文艺作品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大众的审美品位,透着一脸脂粉气的“小鲜肉”,无论颜值多高,都无法掩盖...

  • [文化时评] 时代呼唤有质量、有特色的文艺作品 2017-10-14

    10月13日,学习小组公众号发表《习近平自述:我的文学情缘》一文,对习近平总书记的作品阅读、审美趣味、思想倾向、文学活动、文艺主张等进行了梳理。我感受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

  • [文化时评] 当下中国文艺如何参与国际竞争 2017-10-14

    作者: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林侠 中国文艺应当体现出与世人共冷暖、同休戚的人类关怀:不仅讲述中国故事,展现时代风貌,追溯历史传统,关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 [文化时评] 中国文学当有世界梦 2017-10-14

    10月13日晚,本报旗下微信公号“学习小组”推送《习近平自述:我的文学情缘》,迅速成为了中外舆论关注的热点。 时值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两周年之...

  • [文化时评] 敦煌研究院院长:传统文化恶搞应守底线 2017-10-14

    将花木兰演绎成“傻大妞”,将杜甫打造为“插图模特第一人”,将屈原“逆拟人化”成为某品牌猪饲料……近年来,恶搞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在内地屡见不鲜,这种能迅速走红的“捷...

  • [文化时评] 不要把诺贝尔文学奖当成对全世界文学的最终裁决———从鲍勃·迪伦该不该获 2017-10-14

    诺贝尔文学奖在设立之初,有两条基本指导原则:“推动文学的发展”和“促进优秀文学家为全世界接受”。然而必须看到,今天的诺奖面临着一个新的使命:重建文学和大众的连接。...

  • [文化时评] 文化自信大家谈之中国文化的活力 2017-10-14

    核心阅读 ●理论家习惯于将中国文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将西方文化与现代相提并论,隐含于中国文化内部的创新能量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如果无法觉察古人如何与他们的时代积极互...

  • [文化时评] 文化传承需倒“境差” 2017-10-14

    空间的横向跨越,会带来时差;而时间的纵向演变,则会带来“境差”,即历史与现实的环境差异。不会倒时差的人,该振奋的时候迷糊,该睡觉的时候亢奋,生理容易紊乱。而不会倒...

  • [文化时评] 诺奖让读书走进更多人生活 2017-10-14

    评奖让文学作品得以传播与二度传播,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这是文学对人的一种召唤。每年一次的“诺奖效应”作为一种诗性的召唤和阅读提醒,让读书这种“生活方式”离大众更近。...

  • [文化时评] 王安忆和徐冰怎么谈论现实主义的复兴 2017-10-14

    10月15日下午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有一场有意思的文化论坛,参与者有作家王安忆、艺术家徐冰、文学批评家、理论家陈思和、张旭东及两位青年学者刘卓和朱羽,以及圆桌讨论环节...

  • [文化时评] 遵循文艺规律 让作品留得住 2017-10-14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至今已经整整两年了,在这个日子里,回首细看我国两年来的文艺舞台,其变化的鲜明特点,就是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而这,正...

  • [文化时评] 我们今天何以要阅读鲁迅? 2017-10-14

    鲁迅离开我们整整80年了,为什么今天仍然要提倡阅读鲁迅著作?我想,那根本原因就在于鲁迅作品不但已成为时代文学经典,而且在同时代为数不多的经典读物中又占据了一个制高点...

  • [文化时评] 从韦应物的两句诗被“热续”谈起 2017-10-14

    今年年初我从多位朋友的微信中,读到这样一则信息:有位网友,在微信上将唐代诗人韦应物一首诗中的“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句,发到网上,求征续文(诗)。出乎意料,引发...

  • [文化时评] 我们不适合阅读“四大名著”吗 2017-10-14

    读了秦春华老师关于孩子阅读“四大名著”是否合适的见解,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两个场景:一个是十岁的我趴在沙发上读《西游记》,读到描写猪八戒的文字时,笑出了口水滴在书页上...

  • 首页
  • 上一页
  • 153
  • 154
  •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160
  • 下一页
  • 末页
  • 1603197
栏目列表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